“引渤入新”不能只考虑商家的盈亏


“引渤入新”实施计划披露后,受到了包括官方、专家及坊间人士的广泛质疑,大家普遍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应该从可行性、环保、能源等多方面充分论证,不过,这似乎并没有给商家带来一丝犹豫或动摇,一句“我们不会做亏本的生意”,不仅道出了商家的自信,更淋漓尽致地流露出这一工程的商业功利性。
商人的本能就是趋利,只要有利可图,实现利润最大化,都会想方设法去追逐,让他们把社会效应放在第一位,显然是一现实的。首期投资即超600亿的巨“引渤入海”工程,姑且不说其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单就工程本身实施起来就是件十分艰巨的事情,投资者之所以力排众议、坚定不移地推进这一项目,无非就是看中了其背后同样庞大无比的经济利益和商业利润。
商家只从自己的盈亏角度来决定自己的投资取向,那是很自然的事,但作为政府部门却不能只站在商家的立场对待这一项目。毕竟这么大的工程对未来国家能源需求结构、地区生态环境等的影响不容低估,政府在审批通过这一项目时当慎之又慎,就利弊得失广泛征求意见,千万不能仅仅从带动某个企业的壮大或者某个地方GDP的增长草率拍板。
事实上,对“引渤入海”工程,连普通老百姓都不能仅仅是充当围观者的角色。项目一旦正式推开,商家当然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必然要上市融资,因而,真正的投资者其实是广大民众,一旦失算最终还是老百姓买单;更不容忽视的是,根据泓元公司的初步规划,计划每年抽调海水3.65亿吨,淡化处理后的交易价格为每吨10元,这对于目前经济尚欠发达的新疆地区来说,政府和民众能够承受得起么?何况,浩瀚的沙漠地带会不会是水资源的大漏斗、无底洞,也未可知,海水西调能否果真将其改造成良田更难预期,别到头来掏了政府和百姓口袋,肥了商家的腰包,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而,尽管“引渤入新”看上去是个商业行为,何去何从、盈利与否是商家的事,但政府要站在全局高度,算好社会成本的大账,诸如环保、能源、民生、可持续发展等等,而不能让商家一本看似浮华的小账蒙蔽住双眼,否则,一着不慎,后果还真可能如炸开喜马拉雅山那样的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