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评论课,讲到了结构。备课时对讲义的修改并不太多,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我把前一晚评阅的两篇同学写的习作编入了讲义,分别用来探讨“开头”和“递进”的效果。它们陈晨写的《是谁毁了王大雷?》和王思阳写的《“粉色”蔓延=深恶痛绝?!》
我讲评论“开头”的时候,一般鼓励同学们尽可能把作为论点的判断尽早地表达出来。这当然不仅是我个人的倾向,国内外许多新闻评论的教科书或涉及新闻评论的新闻教科书、论文都曾明确地谈到这一点,尽管陈述新闻事件和提出问题往往也是另外的选择。
然而,我们在大量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并没有在一开头提出论点的情况,其中一些作品往往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想,开头的选择,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规范”问题,而应当看作是一种选择的实际情境:在这种情境中,不同的新闻事件,不同的作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对于讲授新闻评论而言,则不仅应该告诉同学们一般的规律,还应该把同学们引入具体的选择情境之中,让他们自己去考虑某种选择的必要性,及其效果。
这是我把同学的作业引入讲义的考虑,因为,同学自己在课堂上就可以解释他的想法;而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谈出:如果自己来写,将有怎样的选择。
而这些,在昨天的评论课上都实现了,尤其是上午新闻一班的课上。因为那篇习作的作者陈晨,正是一班的同学。
陈晨显然对体育界有较大的热情与关注,两次作业,一次是《姚明的负担》,另一次就是《是谁毁了王大雷?》,分别显示了他对篮球、NBA和中国足球现状的谙熟。然而,如果说,姚明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的话,那么,王大雷这个名子,我在课堂上念出来询问同学时,大多数同学都摇头表示陌生——尽管他最近在热爱足球的中国球迷中已经因为在微博上骂人广为人知了。而陈晨则对他了解得更多,他在习作中对王大雷的成长历程如数家珍。
而当然重新检视作业的时候,发现陈晨这两篇习作的交头方式竟然完全不同:
姚明的负担
随着全美职篮新赛季的开战,整整18个月以后,全世界的球迷又有机会一睹姚明球场上的英姿了。一年半以前,姚明28岁零8个月,现在他30岁零2个月。他背负着太多美好的期望,但他太需要时间去恢复了。
是谁毁了王大雷
在珠江两岸星光璀璨、锣鼓震天的时刻,在中国在20年后再次作为盛会的主人迎来亚洲各国体育健儿的和谐图景之下,一阵刺耳的叫骂声惊醒了网络,惊醒了广州,也惊醒了国人。
11月9日中午,中国国奥队的主力门将王大雷在其微博上连续以低俗、污秽之语谩骂球迷,舆论哗然。在8日晚进行的亚运男足揭幕战中,中国国奥队以56年来的最大分差(0:3)败给由主要大学生组成的日本国奥队,这本不是什么意外的新闻。十数年的煎熬之下,说不清道不尽的假球、黑哨、腐败让国人对国足的萎靡和堕落早已麻木,但身为中国亚运代表团一员的王大雷,,一个21岁的青年运动员,竞以难以入耳之言词在互联网上直接攻击球迷,还是令人震惊和痛心。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让这个曾经的天才球员道德水准沦落至此?是谁毁了王大雷?
显然,第一篇文章的开头更为直接:三个时间标记的概述之后,一下子揭出了论点。所以,我在这里只录了第一段。
而第二篇文章,我之所以在这里摘录了三段,是因为,到了第三段才提出了与论点相关的问题。
那么,这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王大雷并不像姚明那样广为人知吗?还是因为王大雷这一篇与姚明那一篇相比是涉及具有冲突感的新闻事件,因此在开头有着很大的叙事负担?
显然,在《是谁毁了王大雷》,作者有意使用了先虚后实的两段叙事,有着明显利用冲突感制造阅读悬念的动机。在课堂上,有的同学认可了这一点。但是对于第二段的叙事,则有同学认为太长了。但也有同学认为其叙事有不清楚之处:王大雷为什么骂人?还有同学认为王大雷可能受到了网友的强烈刺激,如果是这样的话,评论应该对王大雷更为公允一些。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篇“探因”的评论,这篇评论是很出色的。作者从以一个突出的偶发事件作为入口,观察了一名年轻足球运动员的成长道路,他做出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评价,而是揭示出中国足球腐朽(这是一个同学使用的词)的体制环境对于一名年轻运动员侵蚀。文章难得的是,它不是泛泛而论,而是反映了一位同学对于一个特定领域的长期、持续的关注。这位同学甚至在作业后面附录了一个“近年来中国球员的典型负面新闻”的网址链接目录。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现,当然有自身修养的因素。但是,如果,如果考虑到不止一名运动员的成长和其衰落的规律,那就不能不探寻到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了。这是这篇文章比一般性道德批评更深一层的地方,因为作者对中国足球有长期的思考和观察。
实际上,从第三次作业中一些同学的作品中,我感到,对某一个具体领域长期持续的观察和思考,是一些同学在评论中贡献出具有传播价值的认识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增强了我对同学们学习写作新闻评论的信心。我在作业的打分上,也体现出我对这些文章的鼓励。因为毕竟,一篇评论的传播价值是其高出于浅见的认识性价值。
而在昨天课堂上我拿出来讨论的另一篇学生习作——王思阳写的《“粉色”蔓延=深恶痛绝?!》,则是对“女生比重提高,就会导致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浪费在全职太太身上”这样一种观察的批驳。这篇文章不仅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宪法权利、社会效果等方面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因而在文中形成了明显的“并列结构;而且将思考推进得更深一步,探讨了充满性别歧视的社会就业环境对男女在成就上的差异产生的影响——后者,我看作业的时候起初感到是“转移”了论题,但后来才感到,是思考更深了一步,并没有超出论题。这一点,在课堂讨论中得到了同学们的确认。有同学说,最后的深入,从根本上回应了那个要反驳的论题。
就如这位同学在结尾一段总结概括的:
总而言之,“粉色”蔓延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男女平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绝不应是深恶痛绝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在社会的很多层面,我们离男女平等还有相当的距离。也正是这些距离决定了男女在成就上的差异。我们真正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能够在社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不是因噎废食的为她们抢占大学校园而愤愤不平。
这样,这篇作品就具有了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相连的结构特征。
那么,我为什么在阅读中产生“是转移了另外一个论题,还是更深入了一层思考”的疑惑呢,这可能是因为我周日晚上判作业时已经精力不济了。而在周一下午课后,二班赵维婷同学则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她说,如果将前面三个并列因素的次序略作调整,把其中更接近下面一层递进因素的内容(与就业相关的内容)调整到最后,这样并列与递进的衔接就会显得更为自然,不会让人感到是转移论题了。
她的见解令我很欣赏:在“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相衔接的情况下,的确会存在多个“并列”的因素中究竟的哪一个因素放在后面,与后面“递进”的议论相接更为自然妥贴的问题。评论写作中这种细部的处理技术,值得耐心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