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城市健康与健康保险


 
      上个月末接到了中国医师协会的通知:希望我就城市健康与健康保险专题谈一些看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而且是全新的论题,它至少涉及三方面内容:第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第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健康管理问题,第三,健康保险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使命。研究这些课题需要时间,在此只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城市化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要研究一个事物,必须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中去,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也必须如此,那么,健康产业的更大空间是什么呢?最直接的,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城市化,从历史角度看,城市化决定中国经济的格局和未来走向。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不只是种花种草,盖房和修公路,概括地说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集中化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人口的集中化,经济服务化和产业知识化三个方面。城市化是这三股力量作用的结果和后果。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状态越好,反之则越差。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水平的进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发展水平高低,甚至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城市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它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更是生产方式革命,城市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最初它是商品交换的聚集地,后来发展成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和商品消费基地。
人类由游牧走向定居,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是生活观念的解放,客观上,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新兴产业几乎都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和进程中的,城市化趋势似乎是已经成了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西方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诞生地。这两个阶级的目标不同,但却共同促成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给农民带来了灾难,大量的农民被城市吸引,成千上万的农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走进了城市,然而成为富翁的很少,很多人献完青春,献子孙很多人成了城市发展的奠基人,但城市化扩到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习惯从此开始面对的不再是那块祖辈耕耘的土地,而是整个世界,城市化式加速了能力和智慧的提升,祖辈的艰苦卓绝最终换来的是比耕耘土地更多更快的和财富积累,也许这正是城市化的魅力吧?
英国是最早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从时间上看它比世界平均水平早100年,从18世纪中期开始,到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圈地运动和农场化经营模式,是促进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驱动力。
德国是公认城市化发展状态最好的国家,他们在满足工业化需要的过程中,同时兼顾了环境,文化,多产业协调发展问题,他们很好地解决了资源问题、污染问题以及国民教育、福利,医疗和养老问题;
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较慢,时间较长,但城市化水平名列前茅,他们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水平由最初的5%提高到80%以上。美国人创造了芝加哥、纽约等具有经济金融及文化特征的大城市,发散性的卫星城的概念,高速公路的创意油然而生;
城市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口城镇化和集中化,人口规模带动了规模消费和规模服务,农村人口向非农业人口集中,这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结果,英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不足1.5%,美国的农业劳动力人口由1920年的30.1%,降到了2000年的2.6%;欧洲农业大国的法国1930年农村劳动力占比为31%,到了20世纪末下降到了1.6%。
我国也在经历着这个过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法不一,有的说从解放后开始的,有的说从解放前就开始了,这个问题探讨起来涉及很多深层次的历史、政治原因,我们且不把它作为重点来考虑,仅就当前看,“中国正大踏步的朝着城市化进程迈进”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
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必然,人口的规模化,集中化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农业人口会逐渐的减少,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我国政府各项政策支持的移民人口数量每年将不低于3000万,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有撤乡并镇,改县为区,已成为当前和更长时间一项重要国策,一切不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乃至法律都是违背规律的,它们将因此而改变。
在如何让中国脱贫致富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靠增加单产,二是改变人口结构,现在看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后者,减少农业人口,是当务之急。中国经济很多指标都在世界名列前茅,无论是钢铁,还是煤矿,但是就怕人均,以人均就富不成了,于是富国变成了穷国,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设法从改变人口结构入手。
“中国要想富,农民减人数”减到什么程度?2020年力争减少一半。可以设想到了农业人口只占15%,乃至更少的时候,中国会怎样?强国不是梦,富国也不是梦!只有减少农民人口,这句口号才会变成现实。如同城市化在世界各国一样,中国的亿万农民,走进城镇变身份已成为趋势和必然。几千年的传统的经济结构因此而改变。这是趋势也是规律,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这场运动是艰苦卓绝的,更是伟大光荣的。这场运动,能不能称得上中国农民的第二次解放?不能定论,但就一个国家发展而言,它确实是历史的,起决定作用的转变,关键是国家要有超前的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中国致富离不开进程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走向富裕强盛不可缺少的力量,不应成为二等公民。
城市化进程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会大幅度地上升,城市化有利于服务经济的发展。它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都是搞服务的,对这一点最清楚,四川汶川的地震暴露了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人们至今还住在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山高路远不方便不说,还有就是危险,高速公路服务什么时候能到哪里呢?医疗健康保障服务呢?城市化可以解决很多行政上无法协调的问题。
由于城市化进程美国服务业的占比接近80%,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从事服务业,我们的邻国印度他的第三产业GDP占比已经达到了60%以上,服务业的发展直接促使印度经济完成了从重化工业向服务业的跨越式转变。这是国家富裕和文明程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指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务业在GDP中占比,有了很大的提升,据说已接近40%,我们先不考虑其中的质量问题,姑且就以这个数字为标准进行讨论,我国的服务经济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领导人经常为如何使国家GDP增长0.1%伤脑筋。  
如果以服务经济占比60%为目标的话,设想一下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会有多大?这样中国经济发展会怎样?他又能创造多少产值?一算便会清楚,要是占比达到70%或者更多呢?结果一目了然。服务业增长的巨大空间足以让国人信心百倍,当然也为从事健康产业研究和投资提供了可靠的根据,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很多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这个产业发展不能太快要和国家服务经济发展的步子相一致,这样才会成功,否则就会成为大家所说的“先烈”。
还有个应引起更多关注的数字:那就是服务业的从业人数,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服务业从业人数会不断增加,在众多的行业中,服务业是最具就业安置能力行业,它可以为各种人员提供适合的就业机会。
服务业关系国计民生,与百姓的生活最贴近,只要稍微留神一下,不难发现服务随时,水电气、手机,电话,交通,还有我们的医院,保健,它们时时都在我们身边
前不久我和服务文化的创始人——陈步峰先生在一起交谈,他说: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是服务员,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都是服务链”,我觉得形容得很好,这个时代谁要是不重视服务,谁就没有未来。
农民减人数,先进的技术替代人力,众多的失业和待就业人员出路在哪里?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服务业是一个广阔的天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服务也是个被普遍看好的就业市场,大家对世贸谈判可能还有印象,中国获准加入WTO的最后两个议题都属于服务经济范畴,一是保险,二是农村服务市场。可以设想未来的中国人就业观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从事服务经济的人数将会达到60%,并向70%乃至更高的占比迈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会更方便了呢?
城市化的第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知识化,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知识转化是一个技术开发的过程,也是一个投资的过程,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总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即使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中,知识也占有绝对的比例,健康产业就在其中。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投资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就业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总的说“行业决定职业,行业好职业才会好”,认准了方向,就业者才有未来,投资者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效益。城市化决定人口流动取向,决定行业发展方向,决定企业生产方式和模式,这些都是健康保障和健康保险发展的根据,城市化是健康保障和健康保险发展原动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