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高大师青铜像)
普罗旺斯 感受梵高
阿尔勒的风很大,刮得是西北风,以至于站在偌大的斗兽场顶层的看台上,被刮得几乎站不住脚,阿尔勒的阳光很热烈,据称一年可以有300天的灿烂。阿尔勒的周边有很多的向日葵,法国喜欢种植向日葵,从北部穿插中部到南部,时不时可以看见大片的向日葵地,遗憾的是过了花季,只剩有烤焦了般的花盘果实。阿尔勒的周边有大片的麦地,欧洲饮食以麦食为主,法国是小麦大麦种植大国。仿佛看到了梵高眼中的向日葵,梵高眼中的麦地。
但是,梵高的色彩,不是真实世界的色彩,很理想,很热烈,很奔放,过于热烈过于理想、过于奔放,以至于让人感受到了忧郁、孤独、寂寞,就像梵高的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梵高的内心是孤独的、寂寞的,生前没有人读懂他,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认识他的作品的价值,只有提奥,他的弟弟,一直坚信哥哥的天分,哥哥的成功。一百多年过去了,梵高的画作屡屡创下拍卖新高,人们认识梵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日。梵高的价值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高昂。但是,画家在世时,仅卖出一幅画,那副《红色的葡萄园》,得到400法郎。而画家的弟弟还是一位画商,经营着画作生意。
梵高成就于阿尔勒,在阿尔勒,梵高画出300多幅画作,在阿尔勒,梵高进入创作的巅峰,以至于毁灭了自己,那热烈的金黄色,像烈焰,燃烧着,最终在烈焰中,梵高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他就在奥维尔那片在他的画作中出现的麦地里开枪自杀,那画作叫《有乌鸦的麦田》,有评论称,那画作就预言了画家的死亡。就在那一片的金黄色中,画家倒下了,永远倒下了,留下了绝世作品。拍卖创下3500万美元价格的那幅向日葵,就是梵高旅居阿尔勒时的作品。
梵高一生与贫困相伴,理想中,他要在阿尔勒建立一所法国南部的艺术之家。在阿尔勒他迸发出惊人的创作力,以至于邀请高更前来同住,高更是另一位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和高更他们性格不相合,理想理念不一致,常常争执争吵不休,最终,在于高更的一次争吵后,梵高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将耳朵洗洗装进信封中寄给了他的相好,一名妓女。最后,走进了精神病院。
其实,在梵高自杀前夕,评论界已经开始注意到了梵高,梵高开始了成名之路,所以,他的自杀一只成为了迷。因为很多人认为,他的贫穷,他的困顿导致营养不良,才使疾病发作,最终酿成悲剧。为何在成名的前夜,在有可能摆脱贫穷的前夕,梵高选择了自杀?可能是画家害怕成名,害怕热闹,他选择孤独。
在梵高离世后的若干年内,阿尔勒因梵高更加出彩,随着梵高的画作不断创出拍卖新高,阿尔勒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都来追逐梵高的足迹,来凭吊这位非凡的画家,来真切感受梵高画中的阿尔勒,极具感染力的金色的向日葵、魔幻般的星空,真实却又不真实的橄榄树、精神病院......,一切梵高生活的场景,也是梵高画中的场景,人们都感兴趣。
我们也来了,来到了普罗旺斯,来到了阿尔勒,感受梵高,感受这位孤独的、抑郁的,内心充满着理想的画家。生于1853年的梵高,据称到1880年才开始其素描的学习,1890年,梵高在法国瓦兹河畔结束自己的生命,连学习带创作,梵高习画的整个时间不过区区十年,却创作出举世罕见的传世作品,看来,是天才早晚要出众。
梵高是荷兰籍画家,一生贫穷,不得志。没有家庭,没有经济来源,靠弟弟提奥提供微薄的生活费用和创作所需。如今的梵高却拥有无法估量的价值,生前寂寞,生后风光。这位荷兰籍画家属于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画派的先驱,他的画风深深影响20世纪艺术。
我们来到了罗马斗兽场,来到古歌剧院,罗马浴池,那是罗马帝国统治高卢的时代的遗物,穿越2000年历史,历久弥新,至今尚能保持其新鲜度,令人感慨。阿尔勒地处意大利通往欧洲各国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城镇风貌。
罗马帝国时代,凯撒大帝的梦想是在其每一块统治的领地都要复制出一个罗马来,阿尔勒不例外,于是,有了今天的罗马帝国遗物。斗兽场,呈圆形,三层,内场四周是看台,中央圆形场地就是古罗马时代人与人,人与兽厮杀的战场。观者有严格的等级分别,最前面坐的是长老院,然后是贵族,最后才是平民。
在平民看台那一层,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阿尔勒,西北风,强劲有力,俯瞰阿尔勒,尽收眼底。今天,这个斗兽场还在使用,用来斗牛,法国的斗牛和西班牙有所不同,斗牛士不是最终将牛杀死,而是身穿白衣的10位斗牛士奋力将栓在牛角上的红布取下。当时,可同时容纳1万名观众的歌剧院如今看上去有点破败,但至今依然在使用,经常会举办戏剧节和音乐会。
阿尔勒这个充满着艺术气氛的城镇,梵高为之激发了其极大的热情,激发出强劲的创造力。1888年2月梵高来到阿尔勒,次年5月离开,在阿尔勒不过一年多时间,但其一生中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阿尔勒完成的。阿尔勒给了梵高及其丰富的色彩和激情,给了梵高浓重的艺术感受,给了梵高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给了梵高及其贫困的生活。以至于让画家精神彻底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那个精神病院如今成为了梵高艺术中心,那个精神病院成为了画家的画面,那画面和实物一模一样。精神病院在圣雷米,离阿尔勒大约25公里。
我们来到了梵高的《夜晚的咖啡馆》,那热烈的金黄色,在周边的咖啡馆中是那么的出众,咖啡馆现在改名为梵高咖啡馆,咖啡馆和画家画中的咖啡馆几乎一个样,不知这个色彩是咖啡馆主人根据梵高的画作进行修改,还是原本就是那样,梵高依样画下了它。
我们来到了海岸一角,那是地中海,海风洗洗,海水碧净,那海也曾进入梵高的画面,梵高已去,海水依旧,水是否还是原来的水,不得而知。海边一座废墟,不知是和建筑,我们上上下下穿行,穿行于历史之中,分辨不出是那一段历史。我们来到阿尔勒只是为了感受梵高。
抵达阿尔勒正是星期天,店铺休息,街上很是安静,只有游客的足迹穿行在小巷中,但是,旅游景点的小店铺仍然在营业,都是关于梵高的商品,明信片、冰箱贴、印刷画,统统都是梵高的,梵高让阿尔勒更加出彩。
梵高的《夜晚的咖啡馆》,即画的就是这里。咖啡馆现在改名为梵高咖啡馆
走在阿尔勒街头衣着相同的俩老太,有趣!
梵高曾经常坐此,眺望港湾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