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出版的几十部教育作品中,《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是极为独特的4本书,即《教育就是以爱育爱》、《爱孩子要敢于说“不”》、《每个孩子都可以成功》、《美好习惯决定美丽人生》。它们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聊出来的;它们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思想撞击出来的;它们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而是我与众多父母、教师和青少年朋友共同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大约是2000年3月初的一天,《人民日报》的名编辑祝华新邀请我去强国论坛网站做嘉宾,去主持一次关于教育改革的网上讨论。说真心话,我有些害怕。虽然,我对教育改革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比较清楚,也有很多与媒体合作的经验,出任嘉宾可谓轻车熟路。然而,互联网是我陌生的领域。朋友们告诉我,网络联结整个世界,上网者中什么人都有,谁都可以任意向你进攻,而丝毫不管你意愿如何。我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激烈的场面:我孤零零地站在一间空屋子里,耳边响着成千上万个质问的声音,而我大汗淋漓却无言以对……
不过,一向渴望接受挑战的我还是如约走进了《人民日报》社,因为我好奇,忍不住要尝尝梨子的味道。再说,祝华新是我的老朋友,在《夏令营中的较量》大讨论中结为知音,不能辜负他的好意。
那一天是3月8日妇女节,晚上8点钟,我一进入聊天室,来自全球的提问铺天盖地涌来,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顷刻之间将我深深卷了进去。我忘了恐惧,也来不及犹豫,两个小时之内连续回答了82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不到2分钟。当讨论结束的时候,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份刚刚下载的讨论记录,竟有20余页之长!
那个令人心醉的夜晚,我走在月光倾洒的梧桐树下,全身仿佛在燃烧。我意识到,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互联网将改变我的生活。
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开办一个自己的网站,与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充分交流。自1993年发表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以来,我曾应上百个城市的邀请,赴各地做讲演千余场,听众超过80万。他们有无数问题要与我探讨,也有许多人索要我的作品。而这一切一切需求,或许惟有互联网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向好朋友卜卫谈了这一设想。卜卫当时是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副研究员(现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也是大众传媒与青少年发展中心主任。她充分肯定我的设想,并热情推荐我与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www.cycnet.com,www.youth.cn)合作。她说:"你为青少年写作,搞青少年教育,而中青网是中国最大的青少年网,这不正是最好的合作伙伴吗?"
感谢卜卫的帮助,我与中青网建立了密切而高效率的合作。那是一些让我惊奇的日子,我的500多万字作品,被逐字录入了电脑。时任总经理陶慧与铁鹰等网络专家精心设计,使我的网站日趋完善。直至今日,我不会忘记卜卫教授仙人指路,衷心感谢中青网首任董事长朱宇江先生和总经理陶慧女士的鼎力支持。,
2000年6月1日儿童节,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作为中青网的第一个专家网站,正式开通了!该网站的宗旨是:"为青春圆酷梦,为父母架彩虹,为教师淘真金。"网站以内容丰富和每月一次的聊天----教育讨论,受到网友们的热烈欢迎。那一日的白天,我在中南海出席全国少先队代表大会。晚上7点,我赶至北京友谊宾馆中青网总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8点,在孙云晓网站主持与网友的第一次聊天,讨论的专题是我最新的一个观点:"请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记得有中小学生及其父母和老师约20多位网友参加了第一次聊天,其中也有我18岁的女儿化名频频提问----她实际上是来支持老爸的。
自从孙云晓网站开通以来,每月一次的讨论不但坚持下来,有时甚至增加到每月两次,如今已经坚持了10年以上。冬季的一天,我在北京郊外开会,依然顶风冒雪70公里,赶回网站准时主持讨论。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些网友几乎坚持了整整10年,而总会提前进入聊天室,每次都那么执著的与我讨论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有些父母网友叫孩子与我来聊聊,也有的孩子喊来妈妈与我对话,还有许多师生相约来与我交流。如果有人研究,会发现许多精彩的成长个案和私人对话。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我们聊了10年教育聊出了什么呢?聊出了许多现代的教育思想,激发出丰富的教育智慧,促进了代际之间的诚挚交流,自然也凝结了深厚的友谊,可谓一网情深。为什么丛书起名为《孙云晓与你面对面》呢?因为无数个夜晚的聊天,就像好朋友面对面促膝谈心。那情景犹如一弯明月,一杯清茶,高山流水,知音相会。
10年难忘的经历告诉我,有了网上交流,我才与前卫的一代及其父母和教师有了真正的沟通。令我深深感动的是,他们完全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种浅薄、浮躁的样子,不!他们赤裸的灵魂中,充满了深情的渴望与呐喊,充满了勇敢的探索与挑战,充满了坦诚的友情与关爱。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心灵从未像今天这么轻松,就像一条鱼儿在清澈的河流中惬意地游动。因此,我说真话,诉真情,与网友倾吐衷肠如执兄弟之手。试想,在现今这个多姿多彩而又真假混杂的社会里,我们的网上讨论不正像一个心灵的花园引人神往吗?
心灵如海。
当我仔细修改和校对这套丛书的时候,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内容竟是那样的丰富,情感竟是那样的强烈,语言竟是那样的鲜活,对策竟是那样的智慧。我忽然明白了,这就是心灵的魅力,这就是真善美创造的奇迹。
当我与网友聊天超过10年的时候,中青网也有了全新的发展,现名为中国青年网,是国家的重点网站之一。在这套丛书与读者朋友见面的时候,我首先要感谢我的老朋友、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任曹东新先生,感谢中国青年网总裁、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理事欧阳向群博士,感谢中国青年网副总裁邢万祥,感谢技术中心副总监叶晓峰、网络部工程师袁强、资讯部副主任楮家炜、网络部石磊,感谢10年如一日给我热情帮助的张美英等中青网的每一个员工。是中青网团队的远见卓识和充满韧劲的坚持,才有孙云晓网站的顺利发展。
我要感谢劳凯声、陆士桢和田慧生三位教授,他们对我和孙云晓网站给予长期而热情的关注,并为《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写出极富教育智慧和学术价值的序言。
我要特别感谢广大网友的倾情相助,是他们的热情参与才使每一次讨论得以成功,是他们的真知灼见才使这套丛书具有非同一般的质量,这套丛书是我们共同的作品。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和长期的合作者、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副研究员和赵霞博士,她们先后默默承担了网站大量工作,并整理出每一次的聊天记录。自2004年12月起至2010年10月,赵霞博士还帮助我做每次聊天的录入工作。她们的辛勤劳动为丛书的出版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要感谢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李文道博士的积极支持。
当然,还要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尤其是杨多文编审,是他首先提出了出版这套丛书的计划,并且组织安徽大学新闻出版专业硕士生陈真、戴静静、刘红平和王靖等同学参与了书稿的整理工作,张利、黄文、徐宝妹等编辑出版人员都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
现代艺术的特征之一是给受众留有充足的空间参与创作。我想,这套丛书也许是超现代的,因为它不仅留给了读者参与的空间,而其本身就是读者参与的结果。如果这一尝试取得成功,这将是一个持续的日趋丰富而动人心魄的过程。
可以相信,《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不是孙云晓与网友聊教育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1972年即开始青少年教育生涯的我,一颗虔诚的心,化作这样一份特殊的礼物奉献在您的面前。我的朋友,您需要吗?您有话要说吗?我期待着您的回音。
孙云晓联系方式:
孙云晓网站(sunyunxiao.youth.cn)。自2000年以来,孙云晓每个月都会安排一个晚上,在19:30---21:00与大家在其网站聊天。聊天时间提前在孙云晓网站和孙云晓博客及微博预告。
孙云晓的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访问量达640多万人次。如果关注孙云晓新浪微博,可以进行更为便捷的交流,地址:http://t.sina.com.cn/sunyunxiao
孙云晓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邮编100089
孙云晓的网易邮箱:9999[email protected]
2010年10月19日于北京世纪城
本文为《孙云晓与你面对面》丛书作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