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观感


 

        1.  亚运开幕式当晚,由南昌飞往广州,因江西联通客户的盛情要求,授课时间临时由半天改为小一天,只好改票,被机场巴士拉到飞机前,才发现是一架小飞机,巴西制造,ERJ,型号没记住。犹豫再三,硬着头皮上去了,没办法,广州那边还有人等着一起吃饭,好久没有坐这样的小飞机了,一路提心吊胆。事后有人讲,这样的飞机挺好的,拆几张座椅,就是私人专机了。下飞机时才发现,只有一位空姐。

飞机在广州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发现广州灯火辉煌,才知亚运马上开幕了,能在空

中看看主会场全景,看看“小蛮腰”,也是一种补偿。不过当时担心,在开幕当天,一家小飞机在广州上空转来转去,下面又看不清,万一引起误解,从地下飞上来几颗爱国者,那就麻烦了,幸好没事,飞机落地了,吊着的心也落下来了。

2.  亚运当晚,广州热闹非凡,街上全是人,用官样传统语言形容:广州沸腾了!用非规范语言表达:广州闹腾了!当年的北京亚运和奥运也如此!打不到出租车,深夜,拖着沉重的行李,穿过人海,徒步去酒店。

    3.开幕式刚结束,那个喜欢大量用威亚的名字也叫维亚的导演就评价“几乎完美”。完美,就意味着高成本,可苦了河南塔沟1300名孩子,他们练了整整一年。其实玩这个,我们永远是世界第二,第一,当然是有三个胖子的北朝鲜,但人家是计划经济,劳动力成本也低。

    4.开幕式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本家姑娘,叫吴怡。这孩子保持微笑,保持那个姿势,长达20分钟,据说普通人2分钟就得趴下。无疑是现代江姐!

    5.  出租车司机带着红袖章,公交车司机带着红袖章,餐厅服务员带着红袖章。街上很多人也带着红袖章。满城尽戴红袖章,如同二战电影,满眼都是“党卫队”,到处都是“纳粹兵”,恍若文革重又回。事后方知,那是错觉,人家都是志愿者。

    6.广州街上的临街建筑都“穿衣戴帽了”,很漂亮,北京亚运的时候刷过,奥运时也刷过,深圳正在刷。比较起来,北京刷的水平低,只刷临街面,但成本低;广州刷得有水平,估计花费不少;刷最有水平的深圳,大运会明年开,现在刷,经一番风雨,既遮羞,又有真实感。

    国人刷墙---蒙老外。

   7。安保措施留下了深刻印象。一进酒店,多位安保人员严阵以待,安检设备就架在电梯前,如同机场的登机安检。但酒店的安检重阵势,检查时马马虎虎,主要起威慑作用。

    8.酒店大厅居然不允许吸烟,刚点上,被轰出酒店,问为什么,说是上级规定,问哪个上级,不回答。没有提示,没有文件,说不让就不让,没法说理,这是非常时期,近于战时管制。

    9.酒店不允许访客上楼,又是上级规定。真不理解,酒店即使是监狱,也允许进去探监。吵了一场,广州人普通话说不好,语速慢,基本上没机会说话。情理法说了半天,也没用。

   上完课,提包立马去机场,我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