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历史 以鉴后世
信孚大学学员 王能斌
历史一直是复杂而又沉重的话题,中国的历史话题就更是如此,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历史的长河像中华民族这么沧桑,这么浑厚。特别是近百年来,在封建糟粕论和国学崇尚论的反复争论中,延续到今日的竟是这样一个失去了脊梁骨又失去了精神追求的国家。一个以德治国几千年传统的民族,竟然走到今天道德沦丧如此严重的地步。全面的社会腐败是其最大的催化剂,但统统归结为政治原因,恐怕有失公允。
中国不仅是个文明的国度,也是一个腐败文化猖獗的邦族,说什么现在的腐败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言论,不是历史了解的太多,就是罔顾历史史实。唯一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政府实在富的流油,以至于贪污的金额和数量也就特别巨大而已。
我不想从历史上去找腐败的根源,腐败充其量只是人类史上的共同命题,西方基本已经找到最大限度控制住他的方法,只是我们不愿拿来用而已。我想谈的是,造成今日中国现状的一些历史文化元素。一己之见,算是抛砖引玉。
作为历史学家,不躲在传统的历史文化里沉醉,而是前瞻性的站在现代文明的前沿,明明白白的说问题,清清楚楚的讲常识,在当今的中国已经非常少见, 倒是国学大师一茬接一茬的生长。仿佛复兴中华民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作为史学家的冯崇义和袁伟时先生,所发出的声音就有着特别的价值。
我不否认钱穆等历史学家给中国历史的疏通和阐述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面带来自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批评声音时,仿佛丧失了理智般的歇斯底里起来,这是沉浸太深的关系。我承认一个没有继承自己文化背景的民族,最终是找不到归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并非丝毫没有价值。但如何继承是一个被阐述了无数遍的问题,这并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么简单。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是几个专家学家喂出来的,再说也不见得有人愿意吃。对于当今这个连自己的传统文化典籍都很难读得懂的国家来说,作为知识精英就很有必要对那些圣经般的文献作出一番系统解读了。遗憾的是,愿意这样去做的学者和专家实在太少。
这时便有些遗老们搬出那套不能用现代西方的观点去观照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背景有差异,世界才能五彩纷呈,我非常认同这个。但若就此把人性的基本诉求和需要也区别对待,甚至中国文化不能批判,以至于得出中国不能搞民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不适合民主,只需努力继承就够了的结论。这就该好好探讨一番其原因了。
对此我有两种解释,一,可能是我们的历史大家们往往极少捧读西方经典文献或根本碰都不去碰,批判的文化精神就是西方的精髓之一,于是他们也就相信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是独具特色的,包括自由的权利,生命的平等理念。于是他们认同道德的至高作用,不管是否会因此绑架法治。认同祖制的合理性和神圣性,而拒绝相信祖制是否合情合理,富于人性。
对这些人,我基本上会持同情态度。至少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感不可抹杀。另一种情况就不好解说了,那些被当局圈养的官方学者,是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为暴力政权的非法性涂脂抹粉,就不得而知了。
如何继承历史的遗志是仍然需要理清的问题,复兴华夏文化并非大量出版古典文献那么简单,也非在学校开办经学课便能在中国人的身上种下传统文化的根苗,更非搞几场祭孔大典便能让道德之风吹进中国的土地。
我始终不相信文化本身有过错,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没有丝毫瑕疵的。但是所有的文明古国(包括中国在内)都在近代大大落后了。这不是风水轮流转的宿命论就能完美解答的。思索和自我审视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延续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不断淘汰精华,不断强化积累糟粕的过程。
其源头在周公制定礼乐,但是他当初制定的那些繁文缛节并没有给中华大致造成多大伤害,天子和各国诸侯们对那些礼乐制度还是敬畏和信任的,偶尔有诸侯不尊重天子,其他诸侯就会自动起来讨伐,天子丧失君子之道,正义的诸侯之师就会群起而攻之,是为替天行道。这就是真正礼乐教化的熏陶作用。这时是中国历史上的贵族黄金时代,虽然那些礼乐在法理上是有问题的,但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脑子都原始单纯得多,都乐于各行其是,故能井然有序,而被后人深深所向往和怀念(孔子就是最著名的人之一)。只是这种和人性本能有冲突的一套道德礼仪,注定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就像后来秦始皇指望通过一系列严刑峻法便能让皇位永远维持下去一样,都不可能成功。
礼崩乐坏之后的春秋战国,迎来了百家争论的辉煌时期,诸子学者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各国,阐述各自的治国之道。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仍然在喋喋不休仁义,主张倒退回周天子的时代,成为当时的遗老;以老庄为首的道家学派在人人言利的时代,主张人人放弃名利的欲望,成为隐士;以墨子为首的墨家学派,则以帮助弱小国家抵抗他国侵略为己任,成为天下大同的倡导者;为韩非子为首的法家,则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国,成就秦国的大业。历史在这个关口的选择,成为决定中国后来两千年的命运。遗憾的是,战争以秦国逐步蚕食各国而告终。
秦国因法家强盛,也因法家而终灭。汉朝帝王为了稳定政权,又打压其他学派的兴盛,大举儒家伦理礼教的大旗,顽固的维护周朝的祖制。再经过一下一个皇帝的强化,即使所谓的忠臣义士的谏言,也是从先王和祖制那里找根据,而丝毫没有前瞻性,一代代比一代僵化和教条,至明清两朝达到顶峰。
当一个文化僵化教条到顶峰,就是它崩溃的时候。清朝末年就算没有列强闯进来,历史又得重新再来一遍。已经被扭曲的毫无生气的儒家道统,不知道还要残害中华民族多久。当然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沿着历史的河流跋涉而回去看看,在这儒家文化主导中国文化背景的两千年中,除了文学作品一枝独秀之外,究竟创造了什么伟大作品,产生了什么伟大的人物。而作为情感表达的文学作品的繁茂,正是中华民族压抑痛苦而找不到出口的象征。为我们的古文学自豪没有错,同时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可是在国学热的今天,我所看到的竟是对古文化的一片讴歌和陶醉。历史仿佛又要重演,我们始终没有睁开双眼清清楚楚的去审视它,本来伟大的中华文明就是因为我们的顽固维护才这么衰弱的,如果有一天它一去不复返,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因为我们并不爱他,而是纵容它的劣根性在这片土地上飞扬跋扈。
写给冯崇义老师: 观照历史 以鉴后世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