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的央行和CPI的真相


       今天有两条财经新闻值得关注,第一条是《发改委主任称今年CPI可能超3%》,第二条是《央行副行长称不会放任通胀》。事实上,今年CPI是不是超过3%不过是统计局拿出来的一个数据,而我们老百姓的物价感受其实在很久以前就不止这个幅度。

       其实,官方承认CPI会超过3%是比CPI数据超过3%是更有意义的。毕竟,老百姓手中的钱变得没有以前宽裕了,咱们只能缩衣节食,而官方正视通胀才能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不知道,全能的发改委在邻近年终之时会拿出怎样的高招控制通货膨胀(但愿不是非市场化的价格控制),只是,在面对通货膨胀压力面前,我们的央行确实显得更有担待。

       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货币发放过多、成本推动、输入型以及投机推动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面对这样局面,伟大的发改委在不久前提高了成品油价格,据说阶梯电价也是指日可待,我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会对生产成本带来多大影响,只是重庆人最喜爱的麻辣小面已经从年初2.5元上涨到了4.0元一碗,想必发改委的上述举措起码是不会让成本下降的吧?

       反观中国央行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到上调利率和加强公开市场操作的资金回笼力度,却早已实实在在的出手。所以,中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在国际金融论坛2010年北京全球年会上表示,央行一直对通胀风险保持警惕,不会放任通货膨胀加剧。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其实,货币供应量一直是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国央行自然也会盯住不放。何谓货币超发,各国自有自己的国情。且不论发展中国家货币发行超过GDP增速是教科书上的惯例。中国人对现金货币持有的爱好更是从未减小。而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国际贸易顺差带来的流动性则是一直以来的常态。

     所以,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主要难题还是成本推动、输入型。成本推动某些部门就是推手,好歹现在还是承认CPI会超过3%,这算是聊胜于无的进步。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则更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G20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围攻正是一个好的开始,这其中中国央行的声音同样响亮。

      但是,治理通货膨胀不是单一的货币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中央银行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给力的央行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哪些不给力的部门却忙着给汽油涨价。

      或许,这就是CPI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