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林赶秋兄的《诗经里的那些动物》还没出版之前,我早已有幸读到些许篇章。它们散落在网络上,犹如珍珠投入到大海之中,很难显现出它的魅力。也许是资讯过于发达,我们更热衷于八卦、娱乐的故事,而对这样的事物向来缺乏耐心,去一一追究它们的识见,更别说其价值了。当然,这书中所存在的阅读快感是跟其他书不一样的,看上去有点严肃,却亦不乏趣闻。但这恐怕是只有了解了《诗经》以及历史上的些许文史掌故,才能读懂的吧。
这样的担心总会不经意的出现。曾有人问我,严肃的书,给谁看?我当时的回答是,浮躁的人是无法阅读的。书本身因为其谈论的内容和见识,本身就拒绝了一些诸如肤浅或喜爱八卦的读者,也就是说,他们对这本书是不存在的,尽管他们也偶尔阅读一下此类的书,但到底是没耐心读下去的——书本身的距离与个人的阅读习惯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而《诗经里的那些动物》,也许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它的拒绝正是价值的体现,试想,如果没点求知欲望,不对书中谈论的事情有些兴趣,即便是读了一两章也是很容易放弃的,其结果是,不读也罢。当然,我们就是因为如此错失了许多好书。
不过,这样的辩解,无益于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更甚至于说,在对传统文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该具备怎么样的心态和情怀?对我来说,也许更多的是接纳、包容,更多的是对书本身的尊重,确实,我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时不能保证都是精粹,但若有辨识能力的话,自然是不容错过它们的有氧成分。
二
2009年,或更早的时候,在网上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时,亦有不少心得体会,那时既已断言,出版的价值很大,视觉不同,尽管对于《诗经》的解读在市场上有一些在流通。后来,我曾把书稿推荐到台湾去,但没获出版的可能。那以后,因为书的出版,我也曾做了诸如寻找插图的闲事。这当然不是说,我曾参与其中,就得夸赞一番,而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客观的看待。事实上,这本书在数个出版社之间流转,最终得以出版,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说明,一个普通的作者出书言说,是何等艰难的事。我曾笑言,如果是畅销书,一定是早就出版了,何至于等一年多。说到这里,不免令我想起出版界的浮躁与虚无,对出版而言,就是追求图书利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能赚钱的书,哪怕质量差一些,也可照出不误,至于严肃的学术或专业的书,因为读者过于小众,销量总是难以保证,也因此价值不大。被物化的出版如果说是畸形的,那么,出版行业的唯利是图让好书越来越少,衡量书的价值变得单一:没有经济价值,对出版机构而言,就不是一本好书。
以这个标准来评判《诗经里的那些动物》,可能读者更为小众一些。不过,对《诗经》的解读,可能因人而有所差异,即便是谈论同一个话题。恰如学者冉云飞在《万里碧霄终一去》的序言中所说,我惊叹于年轻的林赶秋兄,在如今这浮嚣的世事里,如此淡定坚执,他特出的艺术赏鉴能力和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本书里可谓相得益彰。他在说到苍蝇时对周作人的不同意见,尤其令我欣赏。无独有偶,在对《诗经》的解读上,趣味相近的人大有人在,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共鸣让《诗经里的那些动物》超越了一些《诗经》读本。
三
林赶秋对《诗经》的理解,甚至超出了他的年龄段——三十岁的年轻人这时候都在忙于挣钱、成家立业,相对于这个时代潮流来说,写作实在是再微小不过的事情了。但林赶秋却逆流而上,最初,开有一家书店,赖此谋生,后来书店改换门庭,他则专心读书、写作,似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般。又或者说,这样的一种读书精神是高贵的,在这个时代是少有的,堪称读书种子了。对此,我曾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在成都,有林赶秋这样不为名利,亦少去上班,以业余之状态研究之专业精神,实在可贵。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所论述的近百种动物,分为52篇,作者采用诗经学、训诂学的方法,结合现代动物学知识,从考证入手,解读《诗经》中出现的动物名称。这样的工程不是一日可以完工的。
在史料中穿行,须辨识须探讨须斟酌,一不小心可能掉进知识的漩涡,这样的境界和精神是何等的艰险,但林赶秋一一做来了,并且将它呈现了出来。
柏拉图在《政治家》中说:“我亲爱的苏格拉底,要证明任何真正重要的事物而不使用例证很难。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梦中观察事物,以为自己完全认识这些事物,然而,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那么,在阅读《诗经里的那些动物》时,这样的发现是时而有之的。
最后,我还要引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明,美丽宛如一次多重的相遇,这样的经历让人受用,更能让我们得以想象《诗经》的博大与丰富,它们是从属于现实主义的,虽然其中不乏浪漫的色彩。
《诗经里的那些动物》 林赶秋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与《诗经》的多重相遇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