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赴港,去程是从北京飞深圳再由罗湖入港,返程是从启德机场出港直飞北京。当时我很惊讶,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香港,竟然把机场建在市中心。1997年以后,位于离岛东涌(发音为“冲”)附近的新机场落成,才让我打消了这个疑问。现在思考一下,也就不觉得惊讶了。当年启德机场之所以建在市中心,无非就是因为这里靠近港英政府的行政中心,进出港都很方便,只是安全系数不高。而且当时的启德机场规模也不大,占地面积还可以承受。现在情况就大不同了,无论从安全、占地还是城市规划的角度看,把机场建在离岛都是明智的选择。但香港机场位置的变化,明显反映出香港地域狭窄的特点,无论早年兴建的启德机场还是现在的离岛新机场,都是距离居民区很近,新机场附近也有一个规模巨大的东涌住宅区,飞机起降时,居民透过窗户能够看得非常清楚,甚至能看清是什么机型和机尾的航空公司的标志。这种情况在北京不可能出现,但在香港这个地方,谁都无法彻底回避这个问题。
香港主要由九龙半岛、香港岛和离岛三大部分组成。九龙半岛北侧与大陆连接,著名的罗湖海关,就处在九龙半岛与大陆的连接部位。香港岛位于九龙半岛的正南,与九龙半岛仅隔一条狭窄的海面,著名的维多利亚港就是位于九龙半岛和香港岛之间的九龙一侧。离岛位于九龙半岛和香港岛的西侧,是一个近年来才逐渐被大面积开发的地区,虽然面积比较小,但岛上以山地为主,难以进行大面积的改造。这种地理条件,使得香港变成了寸土寸金的地方,无论九龙、港岛还是离岛,土地都是最昂贵的资源,特别是在九龙和港岛,普通居民的住宅大体就是以40-80平方米为一个单位,当地习惯以平方英尺作为计量单位,因此,我们经常听香港居民说800(平方英)尺大房,只相当于北京的80平方米。但80平方米的住宅单位,在九龙和港岛也很少见,多数都是40-60平方米,而60平方米也已经被设计成2房一厅一厨一卫的格局,可以想象住宅内的拥挤程度。由于香港居民的住宅面积狭小,当地的柜式空调和壁挂式空调仍然不能成为主流,窗式空调反而最常见,这种情况在港岛和九龙的住宅区中最普遍,东涌、将军澳等新建住宅区相对少见。我2008年和2010年两次因私赴港分别住在湾仔和铜锣湾,这两个地方都是港岛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大体相当于北京的CBD和王府井。我所住的酒店都临近居民楼,一眼望过去,从1楼到顶楼,窗式空调满眼皆是,能看到一台壁挂空调的室外机纯属个别。由于地域狭窄,香港的建筑规划中没有关于“遮挡”的规定,两栋楼之间相隔8米已经算是超大距离,至于两栋楼之间相隔5米的情况,属于司空见惯,无论业主或政府,都没有为此闹过情绪,原因也是大家对寸土寸金的现实高度认同,没有人会因为楼间距的事大做文章。
楼间距小,就意味着道路狭窄,道路狭窄就意味着只能设置单行线。在香港,很少能见到堂堂正正的双行线,更没见过6条或8条车道的主干线。即使是贯穿港岛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等核心地带的主干道轩尼诗道和贯穿旺角、油麻地等繁华商业区的主干道弥敦道也不过就是4条车道,但仅限于主路,一旦转弯进入连接线,就只有单行线伺候,绝无双向对开的道路。所以,在香港搭载出租车的时候,如果希望能省点车钱,就必须判断一下自己所要去的地方和自己当前站的地方的行车道是否是同一方向,如果方向相反,那么,无论出租车司机的品行有多么仁厚,都需要绕一个大圈子回到那条单行线上,这一绕就有可能绕掉十几元甚至几十元港币。地面道路狭窄,香港人自然就会想到地下交通,于是,地铁成了香港人离不开的交通工具,也成了香港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香港的地铁覆盖面积很大,港岛、九龙的主要商业区和居民区都有地铁线路贯穿,离岛的新机场也有一条“机场快线”相连接,其他大型或新建的居民区更是临近地铁线路,快捷方便。但是,即使是在地下,香港的地铁也同样表现出惜土如金的概念。香港地铁的通道普遍比北京地铁窄,原因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把大量的附属设备都安排在地铁站内。所以,香港的地铁站内有明显的压抑感。为了能在狭小的空间内快速疏散人流,香港地铁通道内的上下通行主要采用扶梯,而且扶梯的运行速度比北京地铁快。内地人初到香港乘地铁,第一次踏上扶梯时,会感到不太适应。而步行梯都安排在通道的角落处,而且步行梯都是采用螺旋式直角弯楼梯,没有笔直通畅的直线式步行梯。开始我对此感到不解,但仔细想一下也就明白了。步行梯之所以设计成螺旋式直角弯形式,是使避免人流大时导致人群大量推挤造成踩踏事故,这和日本的皇宫正门前的通道多采用直角拐弯的设计思想是一致的,就是为防止大量人群直线冲击。香港的地铁通道窄,但车厢并不窄。从视觉感受判断,香港地铁车厢的宽度与北京地铁的车厢宽窄相近。由于香港天气湿热,香港地铁站和车厢内的空调冷气很充足,只要进入地铁站,立刻就会感到环境温度明显下降,即使不能用四季如春来形容,凉爽舒适应不算过奖,至少我这个怕热之人在香港地铁中没有因为闷热而感到烦躁。因为香港的城市规划很紧密,所以,每个香港地铁站都有至少4个出口,常见的是6-8个出口,在路标上,经常能见到A、B、C、D、E、F、G、H等出口标志,而出口多数都是位于邻近的商业设施内或楼宇之间的狭窄通道内,湾仔、铜锣湾等地的地铁出口基本上都建在大型购物商场的地下,从地铁站上来就是商场。可以说,这种多出口的地铁设计也反映出香港地面环境拥挤复杂的情况。
香港的道路狭窄,店铺也“迷你”。位于铜锣湾的崇光百货(SOGO)、时代广场和位于九龙尖沙嘴的海港城,当然都是建筑面积数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环境当然宽敞。但那些位于铜锣湾和尖沙嘴、旺角等地的临街地铺很多是100平方米以内的“小单位”,很少见到数百平方米的大店面。位于湾仔、铜锣湾的一些地产经纪公司的门店甚至只有5平方米,店内只能摆放一张桌子和4把椅子,还要留出门口、通道、饮水机的位置,店内空间的狭小程度可想而知。由于店面狭小,香港的茶餐厅、甜品店等公共区域内能摆放得桌椅极其有限,桌椅之间的间隔也很小,因此,这些店里都有明确规定,顾客在营业高峰时间要接受“拼桌”,有些餐厅甚至在餐桌边上标出“四人位”等字样。铜锣湾崇光百货后门不远处有一间名为“义顺牛奶公司”的甜品店,店里靠墙的座椅均为“卡座”,即有靠背的长条座椅,样子和火车硬座的座位相似,只是因为这间狭小的门店面积太小,座位的规格比北京幼儿园的座椅稍大,我这种身材的人坐在椅子上,有三分之一的臀部需要悬空,幸亏我的肚子没有什么脂肪堆积,否则,我根本就坐不进去。香港的居民楼多数都有电梯,但因为楼面很窄,楼内的电梯也都非常小,一般只能容纳5、6人同时乘坐。尖沙嘴汉口道的一栋名为汉口大厦的居民楼的电梯仅能容纳4个人同时乘坐。第5个人若想挤进来,其他4个人就必须同时收缩自己的身体。据说这种电梯在香港的“唐楼”(旧居民楼)中很普遍。香港是商业之都,商业氛围十分浓厚,但香港的写字楼资源却极度匮乏,原因也无非是没有那么多地方盖写字楼,于是,居民楼中的很多住宅就被改造成办公室,而每个办公室也只有30-40平方米,有时,一个住宅单位的2个或3个居室要分别驻扎2家或3家公司,这种景象在北京已经消失了,但在香港仍然是见怪不怪。
至于香港的街道,因为太窄而显得人多,更因为人多而显得太窄,如果行人需要在便道上停留一下,立刻就会感到给周围的人造成了巨大的不便,即使不会造成大面积交通阻塞,也会让四周的人对你侧目而视。可见,在香港的马路上,不要说2个人停下来说话,即使1个人走得慢一些,都会感觉给周围人添了麻烦。在香港的行车道路上,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距离近得让人心惊胆颤。尽管香港的多数驾驶者素质很高,懂得礼让和躲避,但车道太窄,无论司机如何礼让,我的脚尖距离汽车的轮胎从来没有超过50厘米,如果我稍微躬一下腰,鼻尖就要和车体碰个正着,惊心动魄之象可见一斑。
香港的酒店也因地域狭窄而显得局促。我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因为是公干,又是当地一家有头有脸的公司付费招待,所以住在港岛香格里拉酒店。按当时那个香港老板的说法,这是个“六星级”酒店。但我住的那间标准间也不过就是12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柜一通道,外加卫生间,房内再无多余空间。之后我两次因私赴港,都是住四星级酒店,房内左右分置两张单人床,每床宽度不足1米,两床间距不足60厘米。夜深时,同屋人轻微呼吸的声音我都听得一清二楚,根本谈不上隐私。幸亏两次同行的人都是至亲,否则,一觉醒来,双方还真不好意思再交往下去。酒店的卫生间也比内地小很多,虽然浴缸、喷头、脸盆、马桶、梳妆镜一应俱全,但我站在浴缸中淋浴时,无论怎么调整姿势,身体总会碰到浴缸一侧的墙壁。标准间内虽然有2张床,但只有一把可移动的椅子,另一把“椅子”就是窗台,如果同室的两个人要坐下来谈话,只能一个坐在椅子上,另一个坐在窗台上。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患恐高症,这场谈话就泡汤了。不过,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高层建筑林立的地区,患恐高症的人肯定很少,即使有人患恐高症,也会很快被矫正过来。如果不能习惯生活在空中,在香港基本上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这也难怪大批香港人移民到加拿大和澳洲。
香港的超市和商场也同样存在尺码不够的问题。铜锣湾的崇光百货就让我大吃一惊,原本以为大名鼎鼎的SOGO肯定是宽敞明亮,到现场一看才知道是明亮有余、宽敞不足。场内虽名牌专区鳞次栉比,但每个专区都如同“小人国”,即使是驰名全球的COACH专区,面积也小得如同北京的水果摊。当然,同样位于铜锣湾的时代广场和位于尖沙嘴的海港中心情况就好很多,至少每个专区的面积够大,通道也够宽。不过,这些大型商厦的共同缺陷就是层高太低,我的身高在北方人当中属于“二等残废”,但稍微踮起脚尖再伸长手臂,也基本上就能摸到天花板,有些地方甚至能把天花上的节能灯摘下来,这种层高的压抑感是可以想象的,这也难怪香港的商业设施特别注重照明效果的原因,他们是通过商场内的亮度来抵消空间的压抑感。当然也有例外,位于海港城南侧的免税商店,层高与其它商场相近,但场内灯光昏暗,只是商品陈列区有一些特别加装的射灯,这种照明效果也很好,因为灯光昏暗,顾客不会太注意天花板距离自己的头顶有多高,目光都集中到射灯照亮的商品上,空间的压抑感也被忽略了。但这种手法仅限于免税商店这种客流量很少的卖场,如果是时代广场或太古广场那种客流量很大的商场,昏暗的灯光定会让顾客感到局促不安。
香港的商业发达,但与香港发达的商业相比,香港的商业设施确实显得捉襟见肘。在北京,店铺一般就开在一楼或二楼,开在三楼的已是凤毛麟角,但在香港铜锣湾、湾仔、尖沙嘴、旺角、油麻地等商业区,店铺开在四楼、五楼的比比皆是。无论是美发店、按摩店、服装店、咖啡店、快餐店等,都有人敢于开在临街建筑的四楼甚至五楼,至于开在地下一层的,简直就属于得天独厚。我对这些店主的勇气和想象力十分佩服,但不知道他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如果他们真的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对北京的商铺投资人来说也是一种鼓舞,北京地区二楼的商业店铺都租不出去,更不要谈三层以上了。
香港的狭窄是一种缺陷,但这种缺陷也激发了香港人的想象力。在香港这个狭窄的区域内,人们必须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利用空间”。由于狭窄,香港人把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把人对空间的承受力也发挥到极致。住房、道路、商店、楼梯甚至公共汽车都缩小到不能再小,让我们久居内地的人不得不叹服香港人面对狭窄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香港是一个不堪重负的城市,在太小的空间内容纳了太多的人,因而引发了很多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都变得尖锐起来。人类“衣、食、住、行”四大问题中,因空间狭小就占了两个,这不能不说是香港的悲哀。但香港人仍然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忙碌着,他们有抱怨、有愤懑,但就是没有人停下来,他们用香港人特有的坚韧和智慧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生存和奋斗,从而形成了狭小空间中的香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