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五十三、美国梦
《奥马哈之雾》:作者任俊杰
主要误读:巴菲特传奇是一个在中国无法实现的美国梦
我方观点:从后视镜里看什么似乎都是必然和注定的,中国如此,美国同样如此。
对巴菲特到底制造了怎样的财富传奇,不少国内投资者其实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记得有一次我们和一位企业界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当我们谈到如果有人从1956年开始就一直跟随巴菲特,至今会有什么样的财富回报时,她的反应可以用目瞪口呆来形容。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对这个“美国梦”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在展开本话题讨论之前,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描绘。我们在计算时使用了两种口径:1、按伯克希尔每股净值计算的财富增长;2、按公司股票价格计算的财富增长。
有一个问题需要事先说明:我们计算财富净值增长的截止日期是2007年12月31日。做出这样的安排有两个互为关联的原因:1、避免出现格兰厄姆在《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的那种“把孤立事件当作未来周期模式”的情况,而我们认为2008年发生的金融海啸就是一个孤立事件。2、避免出现巴菲特曾指出的,在计算区间回报时期初或期末数据存在非常规性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首先来看按伯克希尔每股净值计算的结果。从1965年巴菲特入主该公司开始算起,一直到2007年末,伯克希尔每股净值的总增长是4008.63倍,年复合增长是21.3%。这就是说,如果有投资者在1964年底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到了2007年底,财富就变成了4008.63万美元。
再来看按公司股价计算的结果。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比每股净值更有参考价值。如有投资者从1956巴菲特开始投资管理业务的第一天就跟随他,并在1965年巴菲特入主伯克希尔时,按当时每股18美元的市场价格买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其财富总增长为52782.86倍,年复合增长为23.76%。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当初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在51年后就变成了5.28亿美元。
这是一个只有在大洋彼岸才能实现的美国式梦想吗?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
让我们一起回到1956年,假设你就是那个在当时交给巴菲特1万美元的“幸运儿”。现在开始认真而深入地想一个问题:你真的能在长达51年的时间里从未动摇,一直跟随着巴菲特到今天吗?也许这个问题显得有点抽象,你不好回答。下面,我们列举出在已过去的51年里投资者将要面对的四种情况,看一看你是否真的都可以顺利挺过来。
1)、一支冷门股票
我们来看安德鲁.基尔帕特里克在其所著《巴菲特的真实故事》一书里为我们做出的两段描述:“虽然伯克希尔成绩卓著,巴菲特声名远扬,但是华尔街仍然不把伯克希尔股票放在眼里。几乎没有哪位证券分析师跟踪它,股票经纪人几乎从来不向投资者推荐它,也很少有哪家媒体把它作为一种股票投资品种加以宣传报道,甚至连那些重要的蓝筹公司名单也不曾提及它。” “1997年8月5日的一则网上留言这样写道:14年来,我一直请教一些股票经纪人和投资顾问,买入伯克希尔股票是否划算。无论男女,给我的答案始终都是一样的:不,伯克希尔的股价太高,它的股价超过了内在价值,买伯克希尔股票实在是荒谬之极、疯狂之至。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相反的结论,连一次都没有。”
对这样一支在市场上如此不受人待见的股票,你真的会一直拿着不放吗?
2)、超长期投资
美国股市早期的周转率大约在25%-50%左右,现在的周转率大约在80%-100%左右。这就是说,即使是早期的美国股市,4年以上的持有周期也应算是长期投资了。然而我们已知的一个事实是,实现巴菲特财富梦想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要持有它40年以上。我们真得能做到吗?
在过去近20年里,中国股市周转率的平均值一直在200%以上。遇到市场有大的波动时,股票周转率可以高达400%甚至更高的水平。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与行为偏好,持有某只股票1年就已经算是长期投资了。如果我们到了美国,在那样的环境下买股票,即使我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些修正,恐怕也很难持有一只股票长达数十年。
3)、不尽人意的投资回报
如果你在1965年以每股18美元的价格买入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到1970年时,尽管你在这5年中的总回报是2.22倍,年复合回报高达17.29%,但接下来的5年,你在这只股票上的投资回报将面临一个悲惨的状况:零增长。就算你真的能熬过这个困难时期,那么对于随后接踵而至的其它不理想回报,你是否也能一一承受呢?(见表)
表:年度百分比变化
|
83-84 |
86-87 |
89-90 |
95-96 |
98-99 |
04-05 |
公司股价 |
-2.67 |
4.61 |
-23.63 |
7.16 |
-16.89 |
0.82 |
标普500 |
6.1 |
5.1 |
-3.1 |
23.0 |
21.0 |
4.9 |
资料:施得普汇数据库
4)、股价暴跌
也许,在股票价格的大幅波动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投资取舍。过去的43年里(不含本次金融海啸时期),伯克希尔股价一共经历了四次暴跌。我们现在就把这些记录依次列示如下,看一看在1965年买入伯克希尔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是否每次都能顶住巨大的压力坚持下来。
第一次暴跌:70年代开始,美国股市出现了整体性大幅下跌,伯克希尔公司股票自然也难以幸免。到1975年10月,股票价格从两年前的90多美元被腰斩至每股40美元。
第二次暴跌:1987年发生全球性股灾,伯克希尔股价又一次受到较大的冲击,每股价格从4000美元迅速跌至每股3000美元左右,短时间的跌幅达到25%左右。
第三次暴跌: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伯克希尔市值再次受到重创,股票价格从每股8900美元急剧跌至每股5500美元,下跌幅度达到38.20%。
第四次暴跌:90年代末,美国出现科网股泡沫。由于市场热捧新经济概念股票,那些非新经济概念的公司股票受到市场抛弃。巴菲特由于坚持不买科网股票,公司股价又一次被腰斩,从最高的每股8万多美元跌至4万美元左右。
1万美元变成5.28亿美元的故事的确诱人,但前提是我们要坚持到最后。我们真的可以吗?
本节要点:
巴菲特传奇的背后,不仅是一个“财富奇迹”,更是一个“行为奇迹”。不论是哪里的投资者,持有一支股票40年不放手,都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即使你是一个美国人,甚至你曾经就是伯克希尔公司的一名早期股东,你还是会在大概率上与这个“财富奇迹”失之交臂。
误读五十四、湿雪与长坡
主要误读:在中国资本市场滚雪球,似乎没有同美国一样的湿雪与长坡。
我方观点:尽管两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同,但现在就断言中国股市没有足够的湿雪与长坡,我们认为其结论还是有些下得过早和过于悲观了。
由艾丽斯.施罗德女士撰写的巴菲特唯一授权官方传记,书名最终被确定为《滚雪球》。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源于巴菲特自己的一句总结: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的确,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巴菲特找到了足够长的坡和足够湿的雪,让他不但实现了孩提时的梦想,还将财富的雪球滚至无比巨大。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不乏滚雪球的追随者,但同时一个疑问也一直不绝于耳: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能够找到相同的湿雪与长坡吗?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质疑做出讨论。
我们在“内在超越”一节中曾经指出:巴菲特的投资体系旨在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买什么;2、买入价格;3、怎样买与怎样卖。那么,中国股市在“买什么”上是否有足够的湿雪与长坡呢?鉴于巴菲特评估企业的核心标准是股东权益回报率(ROE),我们就以此为切入点,看一看我国的某些特定上市公司(消费独占、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领导品牌等)是否也能达到巴菲特对其长期ROE水平的要求(≥15%):
表1:股东权益回报率-滚动5年均值
滚动5年 |
福耀玻璃 |
博瑞传播 |
金融街 |
华侨城 |
雅戈尔 |
振华港机 |
格力电器 |
2001-2005 |
26.14 |
17.96 |
30.27 |
20.26 |
18.01 |
16.28 |
17.52 |
2002-2006 |
25.28 |
19.27 |
23.72 |
20.84 |
17.83 |
19.62 |
18.78 |
2003-2007 |
25.34 |
20.24 |
21.19 |
20.21 |
18.16 |
23.75 |
21.82 |
2004-2008 |
20.66 |
20.53 |
18.52 |
20.27 |
17.38 |
24.67 |
24.87 |
滚动5年 |
贵州茅台 |
盐湖钾肥 |
浦发银行 |
双汇发展 |
云南白药 |
烟台万华 |
兰花科创 |
2001-2005 |
20.96 |
18.38 |
15.63 |
18.83 |
23.21 |
28.02 |
17.15 |
2002-2006 |
21.14 |
24.75 |
16.48 |
19.30 |
25.46 |
32.69 |
22.28 |
2003-2007 |
26.23 |
30.93 |
17.16 |
21.54 |
27.06 |
37.61 |
24.12 |
2004-2008 |
30.30 |
39.49 |
21.71 |
24.59 |
29.02 |
39.52 |
28.01 |
注:股东权益回报率全部取加权数据
可以看到,这14个产业领导品牌、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消费独占公司,均有着高且稳定的ROE,其水平不仅不亚于巴菲特曾经买入和长期持有的公司,有不少还在该水平之上!那么,在买入价格与长期投资回报上又怎样呢?我们再来看以下的数据:
表2:长期回报与安全边际(1998-2008)
年复合 |
福耀玻璃 |
博瑞传播 |
金融街 |
华侨城 |
雅戈尔 |
振华港机 |
格力电器 |
过去10年 |
21.46 |
20.89 |
34.68 |
23.60 |
14.67 |
|
22.42 |
过去7年 |
6.10 |
15.84 |
25.60 |
23.65 |
14.93 |
24.24 |
33.35 |
过去5年 |
4.39 |
28.55 |
35.86 |
30.26 |
26.11 |
35.16 |
51.61 |
过去3年 |
21.42 |
40.27 |
35.17 |
16.22 |
44.22 |
35.17 |
75.98 |
滚动5年 |
贵州茅台 |
盐湖钾肥 |
浦发银行 |
双汇发展 |
云南白药 |
烟台万华 |
兰花科创 |
过去10年 |
|
37.65 |
|
28.64 |
32.32 |
|
|
过去7年 |
43.21 |
46.63 |
12.13 |
28.32 |
27.93 |
19.79 |
18.49 |
过去5年 |
72.10 |
63.18 |
16.70 |
36.33 |
49.50 |
30.94 |
21.42 |
过去3年 |
75.55 |
79.05 |
31.62 |
54.67 |
50.07 |
19.11 |
29.46 |
资料:根据国信证券金色阳光版股价走势图后复权数据整理
这14家具有较高股东权益回报率的公司,投资者即使在早期以较高的价格买入,若能持有较长的时期,并以每年财富净值平均增长15%为目标,其买入价格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而如果投资者能再主动地做出一些逆向操作,比如在2003-2005年市场价格普遍低迷期间重仓买入,将面临更宽广的安全边际,以及更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
这些实证说明:投资者若想在我国资本市场滚动财富的雪球,并不缺湿雪与长坡,就看你是否有眼光找出它们。其实,我国的投资人还拥有一个比巴菲特更加有利的条件:巴菲特是在40多岁左右才开始真正进入他所宣称的正确投资轨道,而我国的投资人显然可以站在他的肩膀上,以更早的时间开始相同模式的投资。对于一个已为人父母的投资者而言,我们甚至可以选择在子女出生时起就为他(她)建立一个投资账户。这样,这位投资者的家族财富账户可以比巴菲特多增长至少20年!下表给出模拟的对比结果:
表3:家族财富账户对比情况表
|
年复合回报 |
投资本金 |
投资期 |
期末净值 |
巴菲特家族 |
20% |
10 000元 |
40年 |
1470万元 |
中国家族 |
15% |
10 000元 |
60年 |
4384亿元 |
中国家族 |
13% |
10 000元 |
60年 |
1530亿元 |
即便我们的长期投资回报每年比巴菲特低5-7个百分点,但只要我们能沿着正确之路尽早投资,最终也能取得同样丰硕的成果!
讨论的最后,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个人投资者,如果想要在中国资本市场全面复制巴菲特的奇迹,仅就目前环境而言还是无比艰难的。即使你能像巴菲特一样在11岁就开始滚动雪球,在此之后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行并能成功地坚持到最后,你也至少会面临三个难以逾越的障碍:1、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难以找到类似“七圣徒”那样的家族企业——由此你只能在一条线上作战;2、在看得见的未来,投资者恐怕都难以拥有属于自己的保险公司——从而使你的投资将缺少巨大的而且还有可能是零成本的财务杠杆;3、由于缺乏前两个条件,你将不能以“三面佛”(见相关章节)的身份去进行投资操作——这对你的思维与行动模式(对于那些供职于投资机构的专业人士而言尤其如此)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节要点:
1、 从“资本回报”的层面去考察,中国股市并不缺少“湿雪与长坡”;
2、 从“投资回报”的层面去考察,中国股市也不缺少“湿雪与长坡”;
3、 从“尽早投资”的层面去考察,相对于巴菲特本人,中国的投资人可能更不缺少“湿雪与长坡”。
转载自《奥马哈之雾》:作者任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