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可靠人士披露,关于“延迟退休”,除了上海的“柔性”方案以外,事实上还有一个也被称为“弹性”的方案。2008年年底,媒体上曾经传出这样一个消息,“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这就是另一个被有些专家也称为“弹性”的方案。
当然,现在已经到了2010年第三季度,传说中的女职工延退仍无动静,这可以理解为至今“条件”仍不“成熟”。前些日子人保部也给出了说法:“我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因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建议”,所以有必要把“反方”的意见说得再充分一点,以供领导参考:
众所周知,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有二:一是保持劳动力的供应,二是减缓养老保险的压力。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应不足和养老保险压力增大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极其庞大,目前是13亿人,到老龄化高峰时可能达到15亿。届时,如果以60岁为限计算劳动力人口,还有6亿多将近7亿——就其正面影响而言,如果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30年后的7亿劳动力可以支持一个多么大的经济规模?创造多少社会财富?然而,就其负面影响而言,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也许到那时,我们需要担心的仍然是就业岗位不足。
于是,对于是否需要延迟退休年龄,我们就要取十分谨慎的态度了。因为我们和发达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延迟退休年龄的结果可能不是“双赢”,而是在就业和养老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更何况30年后,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偏大,这对经济发展似乎是一个不利因素。不过,延持退休年龄,却只会使这个问题加剧。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就业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社会经济压力。我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失业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参与初次分配的资格。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个人及其家庭陷入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专家一直在争辩,认为延长退休年龄与就业无关。近十多年来,人保部提供的数据基本如此:中国每年都有新生劳动力2000—2400万人,但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却只有1000—1200万个。在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一般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我们能够设想,这种状况会很快改变吗?
有专家发问,一个教授退不退休,与一个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不然。在当前高校非常讲究“编制”的制度安排下,教授的退休与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样的“层级接续”挂上钩的:教授退休,腾出位子来,就有一个副教授可以升任教授,有一个讲师可以升任副教授,有一个助教可以升任讲师,助教腾出的位子则可以使一个大学生(包括硕士或博士)得到工作。如果教授不退休,后续的一切则都不能发生。
以前也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中国总有一天要采取延迟退休的措施。但经过几年的思考,现在的看法是,中国也许并不需要普遍地延迟退休年龄。因为对连现行退休年龄都难以适应的中国蓝领工人来说,他们今后依然可能在4050时被辞退。如若不然,那就会“淤积”在企业中。想一想90年代后半期下岗失业的“富余人员”是从哪里来的?就可以明白其中的政策逻辑,何况还要再延迟5年退休。
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小步渐进”的延退政策,其实是个“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即使是这个方案的设计者,他们也认为真正需要延退的时机是在十几年以后。尽早开始实施,是为了造成一种制度惯性,让劳动者“习惯”。但这项政策一旦开始,因为涉及公平和公正,从道义上说就很难撤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在开始“弹性”后15年中的被延退的,实际都是“无辜陪绑”。
当然,有些岗位确实是可以也是需要“弹性”或“柔性”延退的,这是指退休年龄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但是,这只涉及少部分人。对于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帮助不大或基本上没有帮助。这可能也需要反复唠叨。
延长退休年龄:中国的选择千万要谨慎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