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的政治病与山寨病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段时期内我国也涌现出也许多优秀的企业。比如:海尔、百度等世界知名企业。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空间逐渐缩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因此不少企业或多或少地停止了前进的脚步。时至今日,我国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种约束市场有序运作的法律也涌现出来,企业不能再像以前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去抄袭别人的创新而不付出任何代价,尤其是在产权与专利权方面。面对着市场空间的缩水与日益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企业的诟病便自然而然地显现了出来——缺乏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这句话就像企业中的圣经无人不知,但是当企业真正地去实施创新的行动时,却发现创新虽然重要但也是最难实现的愿望。我国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遭到失败后,就出现了许多用资源堆积起来的山寨产品,来作为企业创新失败后的后补市场。认为山寨版产品虽然没有技术含量、没有质量,但是至少可以取得哪些对价格敏感与下层低收入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地下山寨市场。山寨市场的膨胀,彰显出了我国市场制度虽不断完善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说明了某些山寨企业存在“近视”问题,只着眼与当前的利益,而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山寨产品对企业的影响危害甚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在山寨产品上,不利于培育自身品牌的长期发展。
(2)、山寨产品必定是山寨产品,其质量一般与原产品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哪些不知情的消费者来说,违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知情权。再加上山寨产品一般不设专门的售后服务部门或者售后服务不完善,容易导致产品出现问题时消费者无法维权。
(3)、山寨产品没有自主产权,仿制别人创新的成果不仅会影响原产企业的市场形象,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更是一种侵权行为。
出现以上情况是企业在创新失败后在产品上的转嫁,同样中国企业还面临着理论上的“政治病”。
中国企业不仅在实际行动中缺少创新,在创新理论中同样缺少创新。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缺少理论的引导而张皇失措时,就错误地选择了以政治理论作为企业创新的依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需要理论创新的指导,而又没有现成的理论,于是就转向了政治。
自我国政府开创性的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我国企业大肆把用于政府的理论概念纳入到企业内部,在企业界引起了“科学发展”的轩然大波。后来又提出“以人为本”,于是企业就把以人为本纳入到企业内部,尤其是把以人为本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理念与企业文化中,企业的这种行为自曝出自身根本没有理解什么才叫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只是拿来主义的死搬硬套。现如今政府提出低碳概念,于是低碳就像“病毒”一样迅速感染了大多数企业。低碳风扇、低碳冰箱、低碳公交、低碳出行等等新的产品与概念不断蔓延开来。这些倒也不为过,有的大学甚至提出了低碳文化,笔者不认为低碳与文化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不认为文化原来是个非地毯产品,而现在非要给它加个低碳的帽子。有一次笔者在大街上逛街,遇到某家医院发宣传单,旗号居然打的也是低碳,说什么无痛低碳人流更安全,面对着这类尴尬的情况,还能再说些什么呢?
政府的每项措施的出台都会有深厚的背景与意义,企业如果盲目的把政府的政治概念、政治用语纳入企业,势必会造成盲目跟风,不利于企业文化与理念的构建。要知道企业的管理始出于军队,像企业“战略”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军队管理中,而不是政治用语中。自从科学管理、彼得原理等早期管理书籍的出现,企业管理才真正的与军事管理疏远开来。
当一项好的政府政策被用到无所不是,又被用到无所都是的地步,那么它自然而然地就失去了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充分说明了我国企业没有自身的理念与文化理论基础,硬搬硬套政府的政治概念,从而让自己染上了“政治病”而不是去创新发展企业自身的理论基础与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