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西方人都说,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必将超过中国。仅仅从对“慢城”的看法不同来看,印度就已经走在了前面,因为印度从来都是在建“慢城”,而我们却在“快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人口不超过5万,深切致力于保护与维持纯净的自然环境、推行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近日,随着世界慢城联盟主席皮艾尔·乔治·奥利维地来沪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乐活论坛,“慢城”(slow city)再度在乐活人士、环保人士圈内引起热议。记者了解到,从1999年起源至今,全球24个国家有了135个慢城“诞生”,而中国江苏省高淳县有望在11月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被正式授予“慢城”称号,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慢城”。
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供应紧张等负作用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大背景下,以“慢城”为代表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破解城市病的药方。在国际社会的视野里,“慢城”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勿庸辩驳的是,“慢城”所体现出的环境和资源友好,以及呈现出的对生活节奏的重新认知,正是现代人所向往的那种“忙碌而又悠闲”式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民生的最好体现之一。
反观我们,“慢城”还遥不可期。不仅如此,我们不光无法感受到“慢城”之“悠闲”,而且处处都呈现出“慢城”所不应该有的事实之“慢”,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拥堵,使得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既无法感受到“慢城”之雅兴,又无法感受到“快城”之高效,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慢城”与“快城”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渗透出的却是人们生活态度的迥异。现阶段,由于城里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较快,人们已经表现出不适应症状和疲惫感,有统计表明,由于快节奏所导致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目前国内亚健康人群占比7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度重视发展速度之快,却忽视了城市的应有之“慢”,换句话说,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以“慢生活”的失去为代价的,从而使得人们在创建更多社会价值的同时,却无暇消受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幸福指数自然无从谈起。
现在,人们高度关注工资增长要跟上GDP增长速度,其实就是要让经济增长更多地让利于民。而让利于民又在本质上要求人们要有享受生活的闲暇。这等于是说,我们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好“快城”与“慢城”建设的关系,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即做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快,不断增强经济和综合实力,又让人们能够“慢”地享受发展之“快”的成果。如果说“快城”是享受“慢城”的条件的话,那么,“慢城”就应该是“快城”建设的目标和结果。也只有把“慢城”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态度之中,并且转化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要指针,关于“慢城”的民生渴望才有可能成为美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