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垄断型资源配置方式的人性假设存在误区,将行政垄断人设计成无私人和全知全能人,其他人则是自私和相对无知的,形成了事实上的人格不平等;市场经济中人性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利己性和利他性,也具有无知性和有知性,人格是平等的,只能公平竞争。基于人性假设的根据,行政垄断资源配置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置于大公无私和全知全能的政府机构的直接管制或国有企业的间接管制中进行配置,从而忽视了政府机构和国企的私利和无知。我们原来的思路是限制政府行政垄断的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效率,但是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政府行政垄断资源配置的第一问题是无法区分行政垄断人的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将私利包装成公共利益的可能性。行政垄断人是凭借国家机器掌握经济资源,本身处在特殊的地位,当他们以公共利益捍卫者的面目出现时,他们的私人利益往往隐身在公共利益之后,在对行政垄断人的人性假设是全知全能和大公无私时,他们的私利性与公共利益的区分变得很困难。社会民众在名义上是国家的主人,但实际上被当做国家机器的被管理者时,人性假设是追求私利者和相对无知者,在人性的设计上就处在弱势地位,与行政资源垄断者没有平等的对话平台。所以行政垄断资源配置的缺陷,首先造成的是资源配置者私利与公共利益之间的混淆,是人格的不平等,而不是低效率。民众竞争权的发育和演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人格平等的起点,任何人无论当多大的官,也都具有私利性和无知性,人格是平等的。尤其是掌握国家机器的官员,其私利性和无知性更容易伤害公共利益,更容易以权谋私,尤其需要明确其对社会经济资源掌握的限度。如果无限度掌握过多经济资源时,容易产生腐败,侵害公共利益。所以民众竞争权的回归和演化首先需要解决每一个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