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第十八讲
颜子第二十三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在孔子门下,弟子三千,颜子排第一。颜子是什么样的呢?在草棚里居住,“一箪食,一瓢饮”,哪有钟鸣鼎食的富贵气。商周以来,到春秋战国的时候,贵族都用鼎来烹调,老百姓用陶罐,贵族就用青铜器作为自己的生活用品。颜子连陶碗都没有,箪——盛饭的竹器;以瓜瓢作为饮具。“在陋巷”,在贫民窟里呆着,在陋室里呆着的人。孔夫子虽是没落贵族,其宅不仍然有前门有后门,有堂有室。但是颜渊就不行啊,颜渊在陋巷,在贫民窟里呆着,当然,在贫民窟里呆着的人多,不止他一家,人类社会,富贵的永远是少数,贫穷的永远是多数。在陋室里呆着的人,人们都不堪其忧,天热了没有空调,天冷了没有棉衣,别人都不堪忍受那种困苦,“不堪其忧”,但是呢,“颜渊而不改其乐”,他一样的生活得非常滋润,为什么呢?下边就提问了。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富贵,大家都所爱,我也喜欢富贵,大家心里都想升官发财,不想升官发财的都是假话,因为富贵是人的一种根本的趋向性。但是呢,颜渊不爱不求,他在孔夫子门下,他的师兄弟们就不一样,如子路在卫国当大夫,冉有在鲁国当财政部长,子贡当外交部长而且是亿万富翁,很多都是当官或者是富翁,孔夫子的弟子好多都是当官的,但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反而从来没有去当官,孔夫子也介绍过颜渊去做官,但是他拒绝去当官。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他心里在想什么呢?下边就说到最难能可贵的了。
“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超过富贵,跟富贵不一样的,是什么呢?就是道。颜渊是对道有所追求,在他的心中,道远远大于富贵,他把富贵看得很小,而把道看得很重,“见其大而忘其小”。当然,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这样安贫乐道的人。特别是在阶级斗争年代,大家都绝了发财望,特别是那些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好过,但若安贫乐道,也就挺过来了,中国这么几千年来,毕竟安贫乐道的人很多。当官的,要通过科举考试,每三年也就是那么百十个进士及第,参加科举考试的就有上万个举人。全国那么大,各州县的举人辛辛苦苦地跑到北京去赶考,考中的人很有限。就像考中国电影学院——明星孵化器,每次招生很少,也才十几位,但是报名的十几万。再如广州招公务员,也就几十个,报名的可能也有十多万,僧多粥少啊。所以,一个人要看他的价值观念。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他把价值观念放在道上,而不是放在富贵上。“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见其大是心里有道,心里就平了,就很祥和安泰。就象前面说的:“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无欲于功名富贵,安心于大道,自然对外边的诱惑就不在意了,所以他就心泰,心泰则无不足。并不是说没饭吃了,房间漏水了,没衣服穿了,我仍提倡这个,我不提倡。我提倡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再来学道为什么呢?学道的连饭都吃不上,不是给学道的丢脸吗?颜渊是老师会养他嘛,没饭吃,到我这吃,颜渊经常在孔夫子家里呆着的,因为他是助教,师兄弟们看见他没饭吃也会扛几袋米去。“心泰则无不足”,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没有那么多心理不平衡的事,所以“无不足”之感叹。
“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没有那么多贪心,没有那么多心理不平衡的东西,面对富贵贫贱,就能够以平常心对待,以平常心处之,就会有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等等修为功夫表现出来。“处之一则能化而齐”,面对富贵贫贱能以平等心相待,能以平等心相处,自己真正达到了不动心的境界了。孟夫子就说“吾不动心”,这个不得了啊,这个可是得了大定的,在价值观念上真正见了道的人,才能真正不动心。只有这个不动心才能“处之一”,才能“化而齐”。什么叫化?任随自然的造化,任随社会的变化。用“云门三句”的话来说,是达到了“随波逐浪”的境界,这是化。能化,而且能齐,什么叫齐?是无差别境界,无分别境界,这可是菩萨才有的境界啊!用庄子的话来说,这就是“齐物”,是“见独”,是道家“真人”的境界。有平等心,才能和万事万物打成一片,这样的境界非常高,“故颜子亚圣。”颜渊非常了不起,仅次于孔子。孔夫子是圣人中的冠军,颜子是圣人中的亚军,第一号圣人是孔子,第二号圣人颜子。
这些语句,我们应该反复感觉它叨念它,我在监狱的时候怎么过日子呢?也是这些语言:“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这些我的确做得到,在监狱里“处之一”,一样的乐乎乎的。当年干活的时候,很卖命,很积极,经常超额完成任务。那个时候允许上山打柴,每当七八月时,我就到山上去采蘑菇。如今天这样的艳阳天。早上吃了饭,一个背篼,一把镰刀,一个人呼噜呼噜就上山,那个时候身体非常好,上山也就白云山那么高,高原已经三千六,再上去就四千米了。山看起来大,但是相对高度并不高,离劳改队也近,也就是半个小时就上顶了。在森林里盘旋一两个小时,一背篼的青菌,青菌非常香,这里叫松茸,比现在市场上的好到哪里去了。还有獐子菌、木耳等诸多山珍。弄回来干吗?弄回来自己拿来下面,弄碗面条吃,现在想起来还口谗。后来平反,去人民商场去接替我父亲的班,父亲退休,我去顶替。人家说:“你是劳改释放犯”,我说:“劳改释放犯,我是平反的,我愿意接替我父亲的班,政策也允许。”说:“工资不行啦,你只能是学徒工的,十八块五一个月。”我说:“哎呀,我都三十三岁了,工资太少了吧,我还要结婚啊。”“那么你当搬运工吧?”“当搬运工多少钱呢?”“在十八块五的基础上每天可以补助五毛。”我说:“行,我当搬运工。”当搬运工我也是很优秀的,从劳改队回来我的身体也很好,也灵巧,跟一个货运三轮车,在成都的闹市中,人头攒动,人来人往中,如履平地,穿来穿去,从来不出事。成都最大的商场,每天十来车的货,我一个人,早晚汽车一来还要在仓库下货,柜台要补货还要送去。过了两年,去柜台当营业员了。总之到哪里心都一样,“处之一”而乐在其中,没有什么要想升官要想发财的感觉,自己还觉得蛮舒服的。
看下边,《师友第二十四》,我们大家在一块,也是互为师友,没有说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你们的优点,我经常在品味,你们的优点挺美的,我自己的性情上不足的,还要向你们学习。师友,佛教叫增上缘,增上,增加向上,这样的缘就非常好,第二十四章就讲师友——
师友上第二十四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首先就要标明我们的价值观念,明确这个价值观念: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尊至贵的并不是功名富贵。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价值观念牢牢锁定,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我们就“能化而齐”;在人生宇宙中化而齐,我们就能够成为圣人。关键你是不是对道有这样的追求,能不能够心悦诚服地感觉到“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面对利益,面对利害是非的时候,你是否仍然把道和德放在第一位,是不是就能够把功名富贵放在其次,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有的人一见到功名富贵就把道德两个字放在一边了,我先把功名富贵拿到手再说,以后再讲道德,那就完了。现在这些双规进去的,很多人没这个,只有富贵,缺乏道德,所以坐不稳。要长治久安,能化而齐的,还真得在道德上做功夫才成。我们辉嫂,多强势的女人啊,现在天天打坐念佛,学净空老法师的,学南怀瑾老先生的,这个是很大的进步,能放下,多难得啊,能追求道就不简单了。我们要确认天下“至尊者道至贵者德”,佛教讲信、解、行、证,信为道源功德母嘛。那么,我们就要信“至尊者道,至贵者德”。但仅此还不够,谁在提倡至尊、至贵的道呢?是人,是道人。易经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古人也常说:“道在得人。”所以“至难得者人”——铁了心去学道、修道的人。
最难得的是人,千金好找,一将难求。古人也常说:国难思忠臣,家贫思贤妻。家贫了,没饭吃,揭不开锅了,家里没贤妻啊!国家有难了,就思念忠臣了。为什么会国泰民安?朝中得人嘛;为什么山河破碎?朝中无人嘛!所以儒家讲修齐治平,就是要用道德把人优秀起来,把社会优秀起来。
“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什么叫难得的人,一个崇高的人,一个可贵的人,他就是道德在他身上,一个有道德的人才是难得的人。光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把道德放在空中楼阁里,放在藏经阁里边,也没有什么用。尽管大家天天讲道德,没有一个人实践它履行它,那是没用的。所以,“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至难得就是把道德放在我们身上。
“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至难得就是道德,要把道德放在我们身上,那么,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用佛教的话说,需要善知识,需要佛菩萨,需要良师益友在身边。如果我们身边都是良师益友,那么,首先这是个非常祥和的团队。另外一个方面,大家在道上就会突飞猛进,跟师友们在一块,进步就会大得多,“非师友,不可得也已”,所以,我们还是要经常师友相聚,大家经常在一起泡着,经常磨和,经常交流,彼此了解彼此促进。
师友下第二十五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这个是决定见,有道有德的人,肯定在社会上既贵且尊。为什么诸侯们不用孔夫子?因为孔夫子太高了,太伟大了,鲁国的国君怕他,卫国的国君怕他,齐国的国君怕他。因为他是圣人,年龄又大,学问又好,这些国君不可能把孔夫子当作臣子使唤来使唤去。孔夫子原则性又强,天天周公之礼,礼乐刑政,天天在耳边念经,这个国君的日子也不好过。天天敲打:起床了,别睡懒觉了;吃饭的时候要想想老百姓,别天天吃肉;想听点靡靡之音也不行,听先王的音乐,天天听也听烦了,听点新鲜的也不成,想吃点新鲜的也不成,天天周公之礼,每天就是规矩来规矩去。很多人认为孔子到处打工,没有诸侯愿意聘他上岗,别人不是不愿意聘他上岗,还真的有点怕他,有点不敢料理他。但是对他的学生,却来一个欢迎一个。所以,真正有道义的人,一定贵且尊。就怕你无道无义,没有德的人怎么会受到人的尊敬?哪怕你就是在体制外,你也可以贵你也可以尊,大家认为你是社会贤达;在体制外,是个隐士,认为你这样那样很强,大家也会尊敬你的。
“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小孩子生下来都是“童蒙”,为什么要上幼儿园,要上小学,上初中和高中?祈福新村小孩子上学每年都要六万,从小学到高中要交六七十万,这个钱可不低,真的厉害,还不如外语学院从小学到高中十二万就打住了。作为父母,都想把小孩子交给好的学校交给好的老师,有好的同学,让他优秀起来,别不长进。
“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当然,现在的学校和以前的学校不一样,以前的学校是学道义,现在的学校是学知识。有知识末必有文化,未必有道义,这个就是现代的教育和古代的教育的根本的区别。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以前的书院就是在道义两个字上讲,并不涉及太多的知识,就是调养你的心性,心性调理好了,那可是富可敌国,而且,无穷的知识都应从这个上面延展开来。所以,我们重的是道义,其后才说知识。现在的学校教育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遗憾?就是少了这个。
“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人生而蒙,生下来肯定是不懂事的,什么都不懂,没有师友在一块辅导他的话,他就愚。知识、文化、道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师友的栽培扶持,所以,道义是由师友而有之,这个缘分不得不看重。得到了这个道义,你就会贵起来,尊起来,你的人格,你的人品,你的身份就“贵且尊”,那么,师友的情分“不亦重乎?”大家在一起,这个道义重不重要?非常重要。这个分量重不重?非常之重。
“其聚不亦乐乎!”《论语》的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呢?道上的朋友来是切磋大道,你想一想,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博导,若爱因斯坦到你这里来作学术访问,到你这里来做客了,你高不高兴?肯定非常高兴。哪位学术大师到我们这儿来做客,高不高兴?肯定非常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朋”是建立在道上的“朋”,这个乐是建立在义上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