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文化的正确解读,是现代医学创新的机遇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看待中医的问题,甚至讨论废除中医的问题。本来,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对于医学知识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是一个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与文化的体系,是无法被人为废除的。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中医的存废问题,因为这不是讨论可以决定的,而且,我更不懂得中医,所以,没有资格与能力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想谈谈,个人对于中医文化的一些看法。应该说,中医首先是一种文化,对于这个文化现象,有些人认为应该继承和发展,有些人则认为应该彻底屏弃。且不谈孰是孰非,如果断然拒绝和屏弃,固然痛快,但又难免可惜。

    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的出路在于与现代医学的融合,要中西医结合,这没有问题,但是,由于中医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自成体系,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不容易找到切入点,因此,很多人都愿意走捷径,甚至提出“抛弃中医,只要中药”的看法。而反映在临床上,很多非中医专业的医生往往在没有正确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给病人开了很多中成药,而基础医学和药学的研究人员则是机械地分析中药成分,搞了很多类似于中药注射液般的现代中药,中医院校则是把大量的时间给了现代医学知识的教学,而中医大夫也要看现代医学的化验单和影象诊断报告,才可以看病。这种脱离了中国中医文化的中医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根本不理想,甚至对患者造成了伤害,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其实,学习医学,离不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化。学过医学的人都知道,现在学习医学知识,成为医生,必须要学习英语,读英文的文献,这样才能理解现代医学。如果,不会英语,不能理解英文文献,是无法在现代医院中立足和晋升职称的。这就是文化对于医学的决定作用。而掌握中医,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反复深入的了解,其实,古人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学著作。可是,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中医院校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解剖,免疫等现代医学知识的传授上,却只给学生读几本《伤寒论》一类的经典,而对于其他中医的文献记载,则只能依靠学生的自学,而中医文化也在这种放任之中,逐渐泯灭了。所以,现代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也开始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文化。这很可惜。

    应该说,中医文化是古人对于医学经验的积累,而中医留下文字或者口头记录,都是不可多得的经验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解读,其实,蕴涵着现代医学的创新机遇。当然,解读这些古人留下的信息,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和智慧,并非易事,而且,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不同场合进行理解,这很困难。所以,一些人干脆不愿去想,否定中医,确实是一种省事的选择。

    不过,应该承认,有些人愿意费这个力,也具有这样的能力与智慧,他们开创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新思路。要说最为著名的就是,德国人贝林在研究破伤风时,受到了北里柴三郎关于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的启发,发现了抗体,发明了抗毒素。这一方面是中医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是北里能够跳出中医记录的表象,提出创新的观点与认识。最终,他也因发现抗体,而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奖。所以,对于中医文化的正确解读,是现代医学创新的机遇。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其记录多很简单概括,且有很多文献遗失,对于理解中医文化造成了很大困难。同时,中医是对现象的总结,对于机理则多无法细说,现代人理解不了,很多时候讲其归为迷信,甚至“伪科学”。这很令人遗憾。应该说,认真的科学没有所谓的“真”与“伪”,只有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与辨证,即使,在中医系统本身,很多文献也表明,不同的中医也会互相争论,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优化和改进。当然,现代医学也是如此。

    对于中医的文化理解,不可以断章取义,甚至生吞活剥,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尽管,这些理解和认识,可能不统一,但应该求同存异,寻找现代医学的创新突破点,而如果不能理解中医的记载,只是为了屏弃或者废除中医,而寻找证据,那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能理解中医文化,自然也就没人选择中医了,这并不需要别人来指点。

    中医的记录往往只留下一些成语等容易记录的词语,这需要后人智慧的解读。例如,以毒攻毒,可以解释为中毒死亡后动物血清中抗毒素对毒素的中和作用;也可以解释为阿托品对有机磷中毒的解毒作用。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于一些中医词汇的解毒。对于免疫学来讲,预防疾病是主要的任务,但是,我其实最反对别人把中医的“治未病”解释为疫苗接种和预防疾病。其实,中医包括医疗与养生两个内容,预防疾病应该属于养生的范畴。而“治未病”,我认为其中“病”应该是只症状,所以,这个词是只在症状出现前,进行疾病的治疗,比如,对血糖高的人,控制血糖,对高血压的人,控制血压。有了疾病的迹象,才采取措施,这才是中医要做的。还有就是关于“吃什么,补什么”。很多人,都片面的理解这个词,甚至有意误解这个词,作为嘲笑中医文化和中国食文化的例子。其实,说“吃什么,补什么”,并不是无条件的。比如,吃脑子肯定是不能补脑子的,因为蛋白质可能被消化成氨基酸,最多也就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而已。但是,有些人机械地理解现代生物学,并简单地认为,人对于蛋白质必须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才能对人体有作用,这也是不对的。例如,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土著人吃死者的大脑,这些大脑中可能含有朊病毒(一种蛋白质),可导致克-雅氏病(类似疯牛病)的发作。所以,蛋白质对人体也并非只是其中的氨基酸有作用。其实,古人对于“吃什么,补什么”主要也是只其主要成分可以被人体利用或者本身有生理功能的物质,比如,血液。吃血液,可以补充铁质,对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可以补血。再比如,吃动物的甲状腺,补充甲状腺素,补甲状腺的功能。这种靠吃动物甲状腺补充甲状腺素的做法,也是现代医学治疗甲状腺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我不懂中医文化,只能是班门弄斧而已,让大家见笑了。

      所以,中医文化留下的每条线索,都值得我们深思与考虑,一味否定,虽然容易,但也放弃了现代医学的创新机遇,不是,科研人员应该有的素质和胆略。当然,我们为了现代医学,就要求医学生学习英文,而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不足,恰恰是限制中医院校进行高等中医专业教育的瓶颈。因此,我认为,中医专业院校应该延长教育时间,或者在现代医学院毕业生中,招收中医专业的医学生,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阅读和理解中医传统文化和理论上。这样,才能有效的传承中医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正确解读中医文化,寻求现代医学的创新与突破。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   王月丹  博士

      于学院路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