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距离加息过去了48小时,但有关此次加息的意图和效力的讨论依然在激烈的进行。
今天公布的9月份经济数据来看,情况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样恶劣:CPI为3.6%,较上月近多增0.1个百分点。而GDP增速则显示了较好的复苏势头。
而统计局发言人对于此前加息的解读是,尽管物价上涨压力加大,但如果管理得当,相信今年中国依然可以完成全年物价控制目标。
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大道理不说了,一些身边的例子是,加息确实吸引了很多人重新选择存款,但这些人大多数已经退休的老人,他们占有目前中国流动性中多大的比重?相信不通过复杂的计算,就可以估算出,比重将微乎其微。这种是否能真的抑制住通胀预期?
相对于大多数的分析文章,笔者认为,日前周小川在上海一次国际论坛上的开篇词,倒是对加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解读,尽管文中没有一个字涉及到加息。
周在讲话中,着重提到了中国经济政策的一个新理念“宏观审慎政策”,对于这个新兴概念,周小川给出的官方定义是: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而加息政策无疑符合此定义的前两条,在通胀预期日益强烈的时机,采取加息政策,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则出现了明显的羊群效应,在极少数投资者的带领下,房价就是倔强的不向政策低头。
笔者认为,如果加息是针对这两者的,那么其效用将是非常短暂的。首先对于房价,目前强有力的政策确实可以让房价得到抑制,但长时间来看,在中国的投资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的时候,房价很难有一个真正的熊市到来。而从物价来看,更是如此,因为加息所造成的虹吸效应,将会使得更多的流动性进入中国。尽管外汇管理局会很努力的堵住热钱进入的渠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热钱会有更多的创新手段。
因此,笔者认为,加息并不代表中国进入了加息通道,这次加息或许更多的是从民生角度考虑,央行知道,价格型的调控手段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是根本无效的。如果中国真的想依靠加息来抑制通胀,那么结果就是真的进入了加息通道,知道中国出现滞涨。但相信,央行不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如果物价还没有得到抑制,那么央行会更多的依靠数量手段,比如存款准备金的手段。
真的,加息并不意味着中国放弃了数量型的调控手段。
加息体现的央行新思维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