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师,年龄四十。在一次英语监考中,突然发现我这个大学本科生怎么连一句英语也听不懂呢。(过去可能也是这样,只是没注意而已),后来我又听了上小学女儿的英语听力磁带,仍然听不懂。也难怪,我们学英语那会儿哪学过听力呀?上了大学才学听力,百分之八十又听不懂。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了,七年级就开始成主考科目了,这是教育改革的成果。我想在层层考试的推动下,现在学生的英语水平肯定比我们那会儿要好的多。可问题是,一,当孩子离开课堂走出校园时,他们的英语水平还能保持多久?二,英语与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多大关系?
我是基于我的英语状况,对现在孩子的将来提出一点疑问。因为我考虑到,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因此,孩子们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君不见,无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提起考试就是语数外三大科吗?而其它科目均成了小科,考研也是三大科必考。孩子们在外语学习上花费这么多时间到底值不值?对此,我做了一番调查,历时十八个月,对年龄在18—45岁之间、涉及93种行业、2650名被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年龄越大记住的越少,他们残留的英语水平已经到了遇见老外除了Hello、OK、Good bye以外,再也说不出什么,再也听不懂什么的地步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世贸都加入这么长时间了,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外国人也越来越多的在我们周围出现,外国朋友来了,却听不懂我们的话,不是有损中国人的形象吗?我们国民的素质哪里去了?似乎很爱国呀。可是想过没有,我们凭什么要支应他们呢?到我们这里来你就该准备好你的一切。林语堂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基本英语与洋泾浜英语》一文里就分析过为什么英语能成为国际语。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他说,英国人并没想到要创造一种世界性的交流媒体,可他们不肯学别人的语言,认为“厌烦”。英国人在法国餐馆里叫一杯牛肉茶(beef tea)而法国茶房给他一个牛排(beef steek),那当然是法国茶房因不懂英语而应向他赔罪;但是法国文豪泰纳跑到伦敦叫一个牛排,而英国茶房给他一杯牛肉茶,那便全是泰纳的不是。这就是英语所以必然成为国际语的原委。
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被列强铁蹄之蹂躏达百年之久,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马路达,因为我们没有尊严。解放后,我们因为国力虚弱,贫穷使我们空有一腔热血,所以回天乏 术,列强虽不敢小视我们,但我们也只是在联合国席位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力的增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受世人关注。当我们听到国际上有人传言“中国威胁论”时,我们除了向世界表明我们的观点和立场外,还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
但是回头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占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我们确让我们的孩子在学前教育时就踏上了漫长的英语学习之路。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英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这算不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悲剧呢。
有的人会说,有很多涉外工作人员,高级记者,播音主持以及翻译等,要求外语水平很高的呀,他们不都是从小学一路走来的吗?没有外语从孩童抓起,哪里来的外语高水平人才?说的也有道理,但是,这些高外语水平的人才是否只有从小学抓起这唯一途径呢?小学初中高中学的那些外语知识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究竟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不能让孩子作无为的努力呀。
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管理人员看后有何感受,孩子的父母看了又作何打算,我的这个问题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想想曾经学过和正在学习英语的人们,他们为了升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学习英语,而进入社会后却一无所用,英语水平目标设计的人是否考虑过,哪些人需要达到哪一种水平?要达到某种英语水平途径有哪些?是否只有从小学抓起才是最佳选择?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应该再考虑一下有关英语的应用问题。上小学的人很多,目前上中学时人员就开始流失,上大学已经是少数人了,考研、读博、出国留学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比例,从事英语水平目标设计的人你们考虑了吗?
看了纪录片《大国崛起》,我的心绪更难以平静,片中预言,21世纪的大国将是中国,那么我们又将拿什么来迎接大国的到来呢?或者说,我们又该为大国时代的到来做些什么准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