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企为何要推“自主品牌”?


           自本世纪初起,自主品牌逐渐成为汽车行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并经过了数次“自主品牌”大讨论。总体上看,目前国内的主流自主品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草根”自主品牌;一类是拥有合资车企的中方企业所推出的自主品牌,比如上汽荣威、一汽奔腾、华晨中华等等。不久前,出现了另一种“自主品牌”,这些品牌是有合资车企所推出的,比如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和东风日产的启辰,和前两类自主品牌有所不同,合资车企所推出的品牌,所有权和收益归合资双方共同所有,笔者认为,这类品牌更应该被称为是“本土化品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自主品牌。

       无论是奇瑞、吉利还是荣威、奔腾,其品牌所有权和旗下产品所带来的收益都100%归属中资股东方所有,这些股东方都是中国本土企业。笔者认为这些品牌符合我们对自主品牌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些品牌也确实是中资所拥有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品牌。相比之下,不久前推出的宝骏和启辰却有所不同,这两个品牌的所有权和未来的产品收益归属合资公司所有,合资公司中,中外资方都能从该品牌中获得收益,并享有该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些品牌应该是合资企业根据中国市场或政策的特殊需要,所诞生的本土化品牌或本土品牌。这种现象在日用快速消费品行业中非常普遍,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出本土化的品牌,以吸引一部分潜在消费者的关注,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如果合资车企在推出一个新的本土化新品牌时,将其冠以“自主品牌”并以此博得市场或政府的认可时,这种做法也许并不妥当。对于合资车企而言,推出一个新品牌都意味着需要去建设一个全新的渠道,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去树立和维持品牌形象,还需要面对一系列品牌和市场的不确定风险。另外,新品牌旗下的产品是否会对合资车企原有品牌造成冲击?这些问题都是棘手而难以避免的。如此看来,对于一家目前现有品牌经营不错的合资车企而言,没有理由在现有的市场情况下,冒风险去推出新的品牌。

        本土化的品牌和产品策略本身并没有错,尤其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市场需求多样且庞大的市场而言,多品牌战略和丰富的产品线策略让不少快速消费品巨头们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但对于汽车这样的大宗产品而言,培育一个品牌的忠诚度和美誉度非常不易,所以很少会有汽车企业在每一个不同的市场推出本土化品牌,更多的情况下,这些汽车巨头是通过导入旗下品牌的方式,去引导消费者的品牌倾向和购买行为。但也有例外,比如在韩国市场,通用汽车旗下车型均采用大宇品牌进行销售,这也是和韩国消费者强烈的本土品牌情节有关。

        为什么说合资车企推出“自主品牌”或“本土化品牌”是各怀鬼胎呢?因为即便是上汽通用宝骏和东风日产启辰这两个本土化品牌,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合资车企本土化品牌路线。对上汽通用五菱而言,宝骏未来将扮演的角色,无疑是上海通用在中国的“Dacia”。Dacia是雷诺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一个廉价低端品牌,其主要产品均以雷诺过时的整车平台打造,通过对产品外观和内饰的优化,形成独具一格的产品风格,当然最关键的还是Dacia低廉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雷诺通过Dacia品牌俘获了无数欧洲中低端消费者的芳心,而Dacia也提高了雷诺的技术利用率和整体销量,同时也给雷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在未来中国市场上,Dacia模式可能会成为一些合资车企推出本土化品牌和车型的首选模式。目前国内主流合资车企的品牌经营状况都较好,比如丰田、本田、日产、大众等品牌的品牌溢价能力都远高于国内多数自主品牌同类产品。另一方面,由于顾忌到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形象方面的考虑,这些品牌目前还很少涉及销量潜力巨大,自主品牌为主的经济型轿车和廉价轿车市场。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推出一个新的本土化品牌,并给予这一品牌一些过时技术主导的廉价车型,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合资车企销量的。上海通用五菱宝骏品牌上市初期推出的车型,都是源自上海通用原别克品牌和雪佛兰品牌的成熟整车平台,这些整车平台有的已经服役多年,在上海通用别克品牌和雪佛兰品牌逐渐完成产品换代后,本土化的宝骏品牌也开始提速。

        近期一些日系合资车企纷纷表示将推出本土化品牌,比如题图中不久前发布的东风日产启辰,以及传言中的广本自主品牌车,这些举动则与上汽通用的宝骏有所不同。实际上,无论东风还是广汽,都有属于中资方自己的自有品牌产品或规划,合资车企主要生产外资方品牌的产品,这也是不少国内合资车企的普遍现状。对于合资车企所推出的这一启辰品牌,未来推出什么产品?基于何种技术平台?市场如何定位等等问题,都还没有明确的回答。我们只看到了一个规划长远的产品线和产销量预测目标。

       问题是,日系合资车企为何要急于在中国推出本土化的品牌?最大的可能是这一品牌将采用外方成熟的整车技术平台,通过外观和内饰的本土化改进,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实际上,这一本土化过程也可以在现有品牌中实施,比如南北大众的朗逸、宝来;上海通用的雪佛兰赛欧等等。再花费人力物力去推出所谓的“自主品牌”,实际上可能更多地考虑到了中外资双方的不同利益诉求。

        在合资车企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这一些所谓“自主品牌”,绝大多数可能是源自中方股东的意志,而非外资方主动为之。据悉,在十二五汽车产业规划中,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也将可能会作为国内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考量指标,而在一些合资企业中,中资方曾经承诺的自主品牌可能根本无法达到未来的销量预期!缺乏影响力的品牌、雷同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市场定位,让不少中资方规划中或已经投产的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前景黯淡。仅靠中资方自身,已经很难再复制一个诸如荣威式的成功案例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资方显然更希望合资车企在未来能够推出本土化的品牌,通过本土化的产品设计和合资车企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去培育这些“披着自主品牌外衣的本土化产品”,以此达到旗下企业自主品牌车型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

        对外方而言,尽管推出新品牌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多的投入,但有中方的支持,一些精明的外资方也愿意尝试这一新的本土化品牌策略。因为无论将来这一品牌是否成功,都不会影响到合资车企中外资方的收益和原有品牌。一旦新推出的本土化品牌获得市场认可,也可以提高整个合资企业的产销量和盈利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些本土化品牌旗下的产品,未来依旧采用外资方所提供的整车平台和技术支持,这也可以让外资方从技术转让、零部件供应体系和本土化研发支持等多个方面获取收益。为新品牌建设的销售网络和渠道,也可以成为合资车企共有的财富,而为了推广这一新的本土化品牌,中资方也乐于提供更多的投资和人力支持,作为外资方,何乐不为呢?

       如果未来有了成功的例子,笔者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合资车企推出自主品牌或本土化品牌。中外资双方尽管出发点不同,但只要新推出的品牌能够获得成功,双方各取所需的话,未来这一趋势将有可能进一步蔓延。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不但会成为全球新车销量最多的市场,也可能会成为全球本土化品牌最多的市场之一。在中资方向有关部门炫耀自主品牌建设丰功伟绩的同时,外资方也可以通过建立本土化品牌去拓展更大的市场,赚取更多的销量和利润。届时最倒霉的,可能就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草根”自主品牌了。在被外资品牌“自上而下”打压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合资车企“伪军品牌们”激烈的价格竞争和贴身肉搏。

        合资车企推出自主品牌或本土化品牌,对于那些中资方自有品牌旗下产品同样众多的企业而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麻烦和不必要的竞争。比如东风汽车目前自主品牌产品线已经开始陆续铺开,如果未来东风日产启辰品牌同样进入东风汽车自主品牌的细分市场,相互之间的竞争也可能会带来“1+1<2”的情况。届时如何梳理中资方品牌、外资方品牌、合资方本土品牌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将影响到不少合资车企本土化品牌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