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又添新重阳。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逐步进入老年,中国将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面对这一老龄化、少子化的现实,从40后到80后,不少中国年轻夫妇面临4位老人,他们将承担相当大的赡养老人的压力。现在的80年将如何给自己父母养老,自己将来又如何养老呢?
我们中华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可是想想,现在80后连自己都难养活,还在很多都还在啃老,哪有能力养活父母?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劳动力折旧率更是在加速跑,我们年轻人又应及时树立什么样养老保障理念及规划?网上甚至有“专家”扬言到2027年退休,预备成百上千万元养老恐怕也不够,尽管数据未必准确,但也给我们年轻人提了个醒,年纪轻轻就得有根“理财”养老的筋,光靠社保,哪将是远远不够!可以这样算一笔账,假如准备60岁退休,退休后每月需花1000块钱(记住,哪时的1000元也许抵不得物业费及房产税),那么按平均寿命80岁来计算,将需要:1000×12×20=24万元的养老金,假如每月2000元,将需要:2000×12×20=48万元养老金。这还没考虑通货膨胀呢,对现在的很多民二代或工薪层来说,要保持现有的生活品质,至少要预留100万元。而现在是一套房子也得200多万,相当工资却只有5-10万元/年,也只能工作30年,一年不吃不喝创造的工资收入就是150-300万,这个空缺差远了!
那么以房养老呢?一些人将以房养老(将房产抵押给金融机构,取得稳定的年金收入,去世后房产归抵押权人)视为解决未来家庭养老问题的好办法。但中国的房产不是完全的产权,土地使用权期限最多只有70年。中老年人把已经使用几十年的房产抵押出去时,土地使用权期限已所剩无几了。理论上讲,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可以通过续缴土地出让金的方式将权限延续。但一方面,城市房产最大的价值构成就是土地,真正的建筑成本反而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重缴土地出让金,金融机构愿意向抵押人付出的年金就非常少;另一方面,即使土地使用权期限可以延续,建筑的使用寿命却是有限的,未必能超过70年。更重要的是未来房产未必像现在这样值钱。目前中老年人普遍拥有的房改房,是当年仅付出了非常少的价格购买的。经过10多年的房地产牛市,增值上百倍的并不少见。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跨过顶峰,1990年前后新生人口的持续下降,将导致未来处于购房年龄的年轻人数量持续减少。最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房价,无论从房价收入比,还是从房价与租金收入比来看,都存在较大的泡沫。目前的中老年人在未来去世后,其房产巨大的增值都将从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套现。巨大的房产增值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套现,无疑会使未来楼市价格面临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出现1元一套房,也不是没有可能,谈什么养老?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的觉悟。孔子早先也讲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遗憾的是,几千年来这些话通常被束于道德之高阁,却难以落实到政治层面彻底实施。从现在的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城市退休老人也是越来越多,再加上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高物价的问题,养老难将来肯定是一个大问题,以房养老还是养儿防老,做为独一代们,现在就必须考虑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