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放言5亿票房背后的底气


如果在2010年的7月有哪两个事情能够最为人们关注,那么,一个是备受数以万计家庭关注的高考的发榜,而另一个一定会是以唐山大地震为线索《唐山大地震》的上映。如果在中国的电影导演里有谁敢于屡屡在电影未映之前敢于拍着胸口叫嚣自己的票房能够达到多少?而又能够让人深信不疑,那么这个导演一定是冯小刚。在20107月当这部历时一年多的筹拍,由一个“23秒,32的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还未正式公映之时,冯小刚便在首映式之后,再一次放言要取得5亿票房的收入,姑且暂不论这个“豪言”是否能够实现,但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确实在《唐山大地震》第一天的上映日票房便达到3620万,一举超越《阿凡达》上映首日票房3600万的纪录,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那么,作为冯小刚为什么敢于放言《唐山大地震》5亿票房的收入呢?我们从一个看待产品的角度来解释也许能够看到很多。
一、冯氏品牌——产品推广最好的背书
对于任何一个没有任何知名度的新产品而言,其实现成功的营销无疑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成功的几率总是不会太大,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良好的出生背景亦或有着高贵的血统的产品如知名企业推出的产品而言,由于新产品有着让人瞩目的背景和高贵的血统,其从一出生开始往往会被烙上一个深深的印记,其亮相市场都会成为行业的焦点和媒体的谈资,因此新产品都往往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如果我们把电影作为一种产品其结果也同样如此,而当一部电影有着众多大腕演员加盟时,知名演员无疑会为这部电影增色许多,集聚更多的人气,而当一个知名导演主导时往往会让这部电影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无限的遐想……
冯小刚作为中国国内的一位知名导演,从首开贺岁片先河的《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再到《大腕》、《手机》……从启用草根明星的《天下无贼》到《《集结号》……这些以冯氏品牌为印记的电影不论投资额度多少、不论是以小人物的风趣故事为主线还是以社会现象为内容基调,这些所有电影在给人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往往会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反思,冯氏风格的语言和幽默都会在一个阶段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元素,同样无一例外的是所有这些影片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冯氏品牌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巨大的成功中成为一个票房的保证的品牌。基于这样的一个因素,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由于冯氏品牌号召力的存在,从影片的投拍的开始就广泛受到关注和追捧,如业内分析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不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执导,其营销费用增加一倍也达不到目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资本支撑,冯小刚这一品牌算是《唐山大地震》最大的卖点。”。而随着首映日的开始到正式公映日的临近冯氏品牌的影响力被逐渐证明,依靠冯氏品牌的背书《唐山大地震》在公映之后即评议如潮:
《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时装》:《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悸动灵魂的史诗,感人至深,几无瑕疵!
现代传播集团:《唐山大地震》让我们再次触摸到集体记忆与真实情感……
《京华时报》:华语电影从此有了新高度,《唐山大地震》视觉震撼,情节真挚,细节感人,是冯小刚导演的又一部诚意之作!
《中国电影报道》:负疚与感恩的人性心灵史诗。
《南方周末》:新的大师诞生了!
《华尔街日报》称赞《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充满激情的情节剧
《好莱坞报道者》援引I-MAX主席格雷格·佛斯特的话说,这是一部非常有力的影片
美国《时代》杂志网站以《大片》为题指出,《唐山大地震》标志着冯小刚电影生涯的新阶段……
二、内容+卖点——产品“畅销”的保证
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是好的卖点和好的内容的结合。如果一个产品只有好的卖点而缺乏好的内容,那么,这个产品只能是市场中的过客,充其量只能满足好奇者或者尝试者一睹为快的好奇心而已,难以再有下文,而一个有好的内容却没有没有好的卖点的产品,最终这个产品也只能是趋于平凡难以有所作为。因此好的卖点和好内容的结合是一个新产品成功不可或缺的保证,因为一个产品只有在其好的卖点的感召下才能最广泛和最快速吸引首批试购者,并依靠好的内容形成良好的口碑,快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度,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品,反之亦然,对于电影产品来讲,这种规律同样适用。
近几年,虽然在中国电影行业出了象《无极》、《三枪拍案惊奇》等这样的大片,这些大片也都实现了可观的票房数字外,但是在这些商业大片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一种对中国的大片不看后悔看了更后悔的现象的流行,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的的根源在于中国的这些大片虽然有各式各样好的卖点但是在好的卖点背后往往是缺少好的内容进行对影片的支撑,对于电影这样一个以内容为主线的产品来讲内容的确实往往是硬伤,也就导致了这些所谓的大片在很多的时候时观众看完这些大片后后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从电影院里出来后就有一种后悔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也是导致部分所谓大片叫好不买座,观众对于国产商业大片的可信度和耐看度也在这些商业大片的“忽悠”声中正在逐步走下坡路的原因所在,而《唐山大地震》在在一点上则很好的进行了规避,实现了电影产品卖点和内容上则有一个很好的结合。
卖点一、真实事件的自然灾害片
在电影界中,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电影历来都有不错的是票房收入,更是很多商业大片取得票房业绩的保障,如近几年上映的以彗星撞地球和世界末日为题材的自然灾害片,都广泛引发关注并有不俗的票房业绩。而之所以自然灾害片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是因为:自然灾难带给人们的伤害难以想象、留给人们的记忆最难以忘怀;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电影带给人们的关注度更加高、能够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热议;与此同时以自然灾害事件为题材的电影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讲更能充分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满足观众视觉上的需要和对灾害的一个新的认识,而《唐山大地震》作为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电影,其同时又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从题材和真实事件这两个方面来讲该影片本身就有着先天引发人们关注的优良基因,虽然《唐山大地震》在营销上没有更多的以此为卖点,但是产品本身在观众的思维意识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卖点和看点。
卖点二:首部国产IMAX2D电影
IMAX作为电影产品的一项制作技术,指的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整套系统包括以IMAX规格摄制的影片拷贝、放映机、音响系统、银幕等,该系统作为是好莱坞电影发展到目前一个不可少的部分,原因在于采用该技术该可以为观众带来无可比拟的视听效果。《唐山大地震》作为国产影片首部运用IMAX数字转换技术制作的电影,在电影的宣传中《唐山大地震》的营销团队巧妙地将这种电影制作技术作为影片一个卖点,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宣传来呼应该片在特技效果上所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感觉。如在影片的前期宣传中华谊兄弟老板王中军和冯小刚都认为,“IMAX品牌享誉全球,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坚信,这也将有助于中国电影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携手IMAX将为《唐山大地震》以及更多国产新片的营销与发行带来新的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讲首部国产IMAX2D电影的宣传带给观众必将是难以想象的期待。
卖点三: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
历来一部电影的投资总是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因为在现实中一部电影的投注额度多少和其的关注点往往成正比,尤其在我国电影行业处以一个与国际电影较量的转型期这种关注度更是超乎寻常,1.2亿的投资虽然没有创全国之最,但是《唐山大地震》作为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尤其是宣传中称其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上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无疑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
卖点四:特技效果投入最多的一部电影
电影作为是一门文化艺术其对文化艺术的展现必须通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来实现,《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真实事件的再现,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如何真实表现那场毁灭一座城市和几十万人生活的灾难”,靠什么能够实现对观众在视觉上的征服,这是《唐山大地震》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电影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在点,而在这一点《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成功的,从采取的IMAX数字转换技术、使用日均费用5万元的最先进的拍摄设备mcc、从韩国引进了一套先进的“震动平台”到后期制作均交给国外公司的种种举措,《唐山大地震》保证了对历史23秒的震撼重现,也从而实现了让观众享受“视觉大餐”的目的。
内容:东方原料和西方“辅料”的融合
所有的电影一样,不论是是采取什么样的特效和后期制作,不论有怎样的震撼效果和唯美的景色,也不论你这个电影有多少明星的加盟,但内容都永远是电影组成的关键,好的内容才是电影成功的保证,因为: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为导演提供再创作的空间和无穷的想象力;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给演员提供展示内心情感和演技的平台;
——只有好的内容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热议,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
如果把《唐山大地震》我们单纯的看作是一部商业电影,那么《唐山大地震》和所有成功的商业电影一样,在完成对观众卖点和视觉上的吸引后,如何演绎一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热议的内容才是一部影片真正的成功。
《唐山大地震》其地震场面的只有4分钟的特效,其后的136分钟则围绕的是则是一个关于情感的故事,要想是这个产品在大的特技制作后其内容避免流于平庸的尴尬局面,实现真实事件和影片的内容的完美结合将是影片的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所在,在这方面《唐山大地震》没有单纯模仿西方的灾难片,也没有完全复制国产片的政治色彩,而是利用东方原料和西方“辅料”的融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东方原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背后是以“亲情”为主线中国人感情诉求和感情的表达方式,符合了中国人对感情的理解,满足了中国人感情的释放,实现中国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再次升华,而这个西方的“辅料”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影视电影在视觉效果的震撼,满足观众眼球的需要。正如有些评论所讲:“《唐山大地震》沿着元妮的痛苦、方登的仇恨、方达的追求、老王的寻找,影片把人性中的‘大爱’这个全世界人民共通的情感毫不吝啬地挖掘出来,让观众情不自禁地勾起对身边父子情、夫妻情、兄妹情的回忆,产生了强烈共鸣。”。“《唐山大地震》无论是视听效果、冲击力、真实感,《唐山大地震》的地震特效堪称精彩。”。
话题――产品传播的最好的宣传手段
猎奇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在媒体资讯和网络时代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内容每天都在充斥人们的大脑中,而在这些信息中关于公众人物五花八门的奇闻轶事往往最能被人快速记住和接收,并成为流传的对象。作为《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而言,从其开始制作伊始各种话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话题一、唐山市政府为宣传唐山形象而邀请冯小刚执导影片的前因后果。
话题二、一次史无前例的投融资模式,唐山市政府和华谊兄弟的电影融资手段的创新和热议。
话题三、爆传冯小刚夫妇的婚变传言和冯小刚制导《唐山大地震》徐帆的加盟;
话题四、冯小刚因为片酬有限而谢绝章子怡的加盟;
话题五、《唐山大地震》剧组广泛向社会征集三十几年前的旧自行车和其他物件;
话题六、冯小刚在影片中植入广告的批判和冯小刚的辩解。
话题七、戛纳电影节上,华谊兄弟携《唐山大地震》片花及海报亮相,并与7个国家签订合约。同时,该片也已经报名参加柏林电影节。
话题八、冯小刚口出狂言《唐山大地震》要实现5亿票房的豪言和最低限价35元的票价质疑。。。。。。等等。
所有这些话题虽然五花八门,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话题,却在《唐山大地震》从生产开始到正式公映的各个过程都恰到好处出现,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传播和推广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手段,不仅实现了低成本的传播,同时也是关于《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的话题时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使观众从影片生产开始直到影片公映之后一直在各种各样的话题的包围之中,无疑成为将观众拉入影院最好的助推剂。
营销——产品成功的利器
一流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营销手段那么这个产品只能归于平庸,要想把一个好的产品的销售达到极致,短时间内点爆市场,快速成为一种流行或者一种趋势,好的营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在商业资本的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对于电影方面营销的理解和运用同样也有着过人之处,《唐山大地震》从其构思到“研发”,继而进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其如同一个传统产品新产品开发的过程。而所不同的是从《唐山大地震》在构思的伊始,在整个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营销的身影就无处不在的贯穿其中,营销的智慧处处在展现。
营销智慧一、谋势——生产过程中制造话题
从《唐山大地震》开始构思与生产阶段,几乎围绕整个电影的生产的全过程时时传递出与《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话题,这些话题通过一些列巧妙地铺垫、蓄势与造势成为媒体的关注点,并通过媒体传播成为《唐山大地震》电影一个又一个的关注点,使《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产品未成而宣促先行,时时引发潜在观众人群的注意力。
营销智慧二、蓄势——产品上市前期营造悬念
悬念的设置历来是电影营销的前奏,因为悬念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可以引发观众的热情和参与度。和所有传统产品的新产品上市需要有一个新产品上市发布会一样,一部电影在上市前也都会有一个首映式,给消费者或者观众一个一睹为快的机会,而和传统产品不一样的是电影产品作为一个视觉产品其产品销售的利益点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实现,观众只有听到和看到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作为电影产品尤其是在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和参与的电影首映式《唐山大地震》是成功的。
7月12日,《唐山大地震》在唐山举行首映上,政府竟然预备了一百名急救员,四辆救护车,以防观众晕厥,首映仪式结束之后,唐山上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仿佛24万唐山罹难同胞的眼泪,令人动容。
7月13日,电影《唐山大地震》北京首映正式拉开了帷幕。冯小刚导演携徐帆、陈道明、李晨、张静初等全体主创登台,向所有到场的媒体表示感谢,并在随后的媒体采访过程中时时语出惊人。
由此引发在电影的首映日之后,在各个媒体追捧和热议后,围绕“5亿元票房”、“你不喜欢,代表你“没人性”、“不哭不是正常人”、“一部好看的电影”等等相关的让人将信将疑充满悬念话题的爆料再度成为热门,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为后期观众的参与做好了铺垫的工作。与此同时猛烈争议声也不绝于耳,反对者质疑《唐山大地震》在拿“借伤口赚钱”,赞成者宣称这是“社会主流情感与价值观的重现”,正如有的评论所讲“《唐山大地震》现在在全国电影观众眼里已经不单纯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文化事件,能这样形成文化事件的,只有当年的《英雄》。但《英雄》与《唐山大地震》的根本不同在于,《英雄》推广的是一部娱乐电影,《唐山大地震》推广的是中国的主流价值情感。”。而所有的这一切为《唐山大地震》的正式上市无疑是蓄积了足够的能量和号召力。
营销智慧三、借势——上市“销售”中借势宣传推广
7月22日蓄势已久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开始正式吹响进军市场的号角,开始在全国的各大影院正式公映,为此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级地方电视台纷纷发布《唐山大地震》的公映通知,次日各地媒体针对“五亿票房”能否实现的悬念都竞相报道了《唐山大地震》首日的票房与上座率。
而在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知名媒体、报纸以及网络,又陆续开展了《唐山大地震》在上市的行进过程中各种热议话题进行广泛的评论,实现了戏里有“地震”、戏外“余震”的呼应,尤其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周刊》栏目的报道更为引人瞩目,而所有这些“余震”对于已经在上市“销售”中的《唐山大地震》电影来讲,无疑是最好的推手,借助这些争议的话题、借助媒体的力量《唐山大地震》成功的实现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宣传上的再次突破,通过借势实现了低成本的传播,达到了助推产品销售的目的。
营销智慧四、渠道——快速占有速度为王
在一个传统行业里当一个产品成为一种畅销品或者代表着一种趋势时,类似的仿冒者必然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电影产品由于其作为视觉产品的特殊性虽然可以避免仿冒者的侵扰,但是,电影产品却无法回避一个实事那就是盗版产品的存在,对于二者来讲不论应对仿冒者还是盗版者虽有很多方法,但是最好的手段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速度快速实现渠道的占有,对于传统产品来讲是快速进入市场,走入各级终端方便消费者购买,对于电影产品来讲是快速进入影院,进入各级市场影院,让消费者能够在短的时间一睹为。
作为饱受盗版之苦的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对于盗版深恶痛绝,并也作出种种的努力,如在《天下无贼》上映时,音像发行方宣布以“30万人民币,3天之内兑现”的方式“重金捉贼”;《集结号》上映一个月后即破行规发行正版DVD,并以7.9元盗版碟的价格“贱卖”;《非诚勿扰》更是在公映前一天联合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打击盗版,却始终未能遏制这一现象,而在这次应对盗版的事情上虽然仍然是冯小刚和华谊兄弟仍然需要面对的难题,但是在处理方法上却有所不同,通过上与影院签订零点上映协议,加快拷贝的发行速度,实现在产品销售上的大提速,在影片正式公映映前完成胶片拷贝700个、数字拷贝1500个,并在香港和台湾分别投放拷贝22个和36个,速度不可谓不快,并且在上映前两周,实现了几乎是80%的排片率,形成《唐山大地震》档期一上,各类影片纷纷避让的局面,《唐山大地震》在七月底成为电影界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而这个提速的背后是在7月22日首日公映实现了80%的地方影院零点的正式上映。速度把盗版拒之门外,遏制了盗版的发展空间,速度也为《唐山大地震》营销的成功和票房的收入提供了保障。
思考:
资料统计在我国电影市场电影年产量可达500部,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但是和中国的制造业一样虽然中国只是一个电影生产大国点却不是一个电影强国,目前中国电影亏损率达70%,以2010年为例:6月份上映的20多部电影中,大部分电影基本都赔本,甚至难以回收制作成本。
把《唐山大地震》电影作为一个新的产品,对其在营销上的独到之处进行了解剖。因为电影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中国电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和认识自己,虽然和冯小刚是一个争议人物一样,《唐山大地震》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电影,好评者有之、恶议者也有,但是瑕不掩瑜,因为《唐山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中国电影何去何从的思考,更是给中国电影业带来的将是一个观念的改变和一次质的飞跃……
当然,对于冯小刚所喊出能《唐山大地震》5亿的票房收入,我们有信心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