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正月初九日(2010.2.22)上午,黄建南先生携着昨日在温州参加“鹿城区内外企业家、“三胞”新春联谊晚会”分发的《鹿城老街坊》一册来知省斋。将该书“所有权”转移与我。目睹该书印刷、装饰堪称“精美”,而定价:300元/册,也的确不菲,让我“叹为观止”!
《鹿城老街坊》封面 (290Х250Х25mm 重量:1410克/册)
翻阅该书第133页“孝廉坊”阅读其内容,发现至少有以下十来处,须要纠误、有待更正:
1、“两朝宰相黄淮”,自从洪武十三年正月十一罢丞(宰)相不设(太祖高皇帝实录“红格本”卷之一百二十九 洪武十三年春正月癸巳朔○癸卯(十一)罢中书省升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布告天下诏,编入《祖训》略云:“……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寘以重典。”)以来,黄淮於仁、宣年间官衔是内阁“武英殿大学士”“权同宰相”可以勉强说说,称他为“两朝宰相”与史实有违。
2、“永嘉(今鹿城区)东里人”。现鹿城区古地名没有“东里”这个地方。而且黄淮是出生於现“府学巷”。可能是引述网上错误讯息所致。请参阅:《黄淮文集》第469页《黄淮年谱》
3、“黄淮历事惠帝、成祖、仁宗、宣宗四朝”。漏掉洪武三十年丁丑年,即黄淮初任中书舍人一职,所以要补上“黄淮历事洪武、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宜。
4、“据说当时宣宗设宴太液池”之情事,则发生在宣德八年癸丑(1433)六月十一日,与1427年准其回永嘉养病时,是两回事情。请参阅:《黄淮文集》第478页
5、“黄淮回乡后,在孝廉坊内一住就是二十余年”之说,完全是“想当然”的臆说。
请看:黄淮本人所撰《归田稿》共六卷173篇(计约12万字)中所著情况:
卷 题 目 《黄淮文集》为何人著 有 关 内 容 记 述
四 云庵记 202页 徐文玉 “淮也养疴田里,秉处先垅之侧”;“淮之庵居,颇得其胜”
四 温郡庙学修造记 214页 (府学) “淮卧病丘园疲薾庸谈┅┅”
四 怡静斋记 216页 俞立初 “仆养疾丘园,屏处自晦。”
四 祯槐堂记 219页 房子仪 “余退伏田(原文误作“四”)里”
五 楷木杖记 231页 陈 瑞 “余卧病丘园,执中念斯文之旧,特来造谒”
五 书画船记 233页 本 家 “居乡屏处先垅,往来湖山间┅┅”
五 归厚堂记 242页 徐 恕 “淮以衰朽之躯,养疴田里”
五 怡亲堂记 245页 刘 海 “谒余弊庐┅┅”
五 台州庙学记 248页 (庙学) “老夫屏处丘园,相去十舍许”
六 一斋范处士墓碣铭 264页 范 霖 “余以养疾还家,屏处先茔之山庵“
永陵按:以上仅举黄淮自撰卷四、卷五、卷六中提及:“田里、丘园、先垅、弊庐、山庵“,则是指茶山镇南柳村的”寿徵庵“(请参阅《百度百科•寿徵庵》条)。而他在卷七、卷八、卷九中,还有不少于7处类似叙述,恕不一一例举。
因此,《鹿城老街坊·孝廉坊》正文:“黄淮回乡后,在孝廉坊内一住就是二十余年”之说,根本不合事(史)实。
6、“他大部分时间里,则待在孝廉坊的家中的御书楼里埋头著述” 类同于5、之“臆说“毛病。要知道他在南柳是先与父亲黄性作伴四年,父亲1431年11月5日逝世后,有三次入觐,分别为1432年冬谢恩、1434年春贺宣宗(36岁)万圣节以及1435年春进香。合计有23个月(包括途中)而不在温州。
请上网搜索参考更新版:《百度百科•黄淮》条
7、诗的题目为:“题黄文简御书楼”
8、“一介孤亭御机留”“机”为“扎”字之误。扎,信扎也,“御扎”与“御书”可以融通。“御机留”就颇难以理解。
至于,《鹿城老街坊》134页载:“黄文简祠”但最终被“人民银行”所覆盖一说,未悉根据是哪里?!“温州仪表厂”才是原址。据原温州市博物馆方嘉松当面相告:“文革”结束,博物馆即组织力量去黄府巷“温州仪表厂”内寻找黄淮相关文物,但只有几条特大的石阶说明是“官宦门第”而已。
"黄文简祠",最早应是景泰元年1451年(黄淮1449去世)以后的事情。《东瓯掌录》一书“巾湖”条载:“在元为韩元帅府,胜地钟灵洵有之也。至成化间(1465~1487)回禄,公后裔不振,基尽鬻於陈氏。有善堪舆者忌之,以石环压湖中,贯以石柱遂不复毓祥焉”可见,1490年以后,黄府巷开始衰败,而推理 “人民银行”最早会在1950年以后,两者相距有460年之久,恐怕又是“传说”而不是史实情况。
余梅生所著的序前面一页《东郊外》照片,旁注:“1095~1506年,杨蟠出任温州知州” 显误,杨蟠居然在温州出任达411年之久???
据鹿城文史资料第六辑《温州城区历代人物录》35页杨蟠(约1017~1106)也让人觉得置疑,1095年,杨蟠已经是78岁,在当时属老老人了。不过已不是我们非要弄清楚的情事。
余梅生所著的序左边栏第十行:“即有江南┅┅”,“即”当用“既”字; 右边栏第十二行:“名人名仕”“仕”用“士”为宜。
仅将本人阅及处,提上述几点看法于2010年2月25日16:[email protected] 电邮黄瑞庚本家,供改版时参考更改之。
黄永陵 於温州知省斋 谨上 [2010-2-26 4:34:18曾发表初稿与“黄氏研究·宗亲动态“ ]
今晨再读该书后,本人有感:编辑、及出书的过程,是值得羡慕。能为宣传自己家乡文化做点“贡献”也是很值得赞扬的情事!可是不从历史的源头,原始文章中校对要付印的稿子正确与否!?只是将道听途说、臆测、推理而成稿,印出了“精美”书本来,定价颇难为普通百姓所接受,不免让我联想到明·诚意伯刘基伯温的短小说《卖柑者言》中所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是为一叹!要挽回宣传的错误论据,身有体会是件十分持久而“困惑”的事情!最后,得感谢《鹿城老街坊·孝廉坊》一文,因为给了“磨砺“的机会,我何乐而不为呢!
2010-10-17丑时 自《黄氏研究·宗亲动态》下载,“润色”插封面图后、补充了附录辰时发表
附录: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 16:38 [email protected]
读《鹿城老街坊》后 附件:鹿城老街坊 133页.jpg(310.26K) 给黄瑞庚 1.doc(204.24K)
瑞庚本家,惠鍳! 黄永陵 於溫州知省齋谨上
F1099、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13:23 "Hylhyl0727" "黄建南" "陈德光"
Fw:读《鹿城老街坊》后
附件:鹿城老街坊 133页.jpg(310.26K) 给黄瑞庚 1.doc(204.24K)
看官,一本相当公务员8~10分之一月薪(外地来温打工低薪者三分之一月薪)的《鹿城老街坊》
(标价300元)是如此地“不严肃 ”真让人直叫无奈! 黄永陵 於温州知省斋谨上
F1100、2010年2月27日(星期六) 13:55 "黄永根"
Fw:Fw: 读《鹿城老街坊》后
附件:鹿城老街坊 133页.jpg(310.26K) 给黄瑞庚 1.doc(204.24K)
本人工作笔记:
2010.3.1 星期一 9时17分给13706650XXX 黄瑞庚君,请他回温后看E-mail(2月25日,曾发邮件[email protected]),瑞庚君回答:“3月3日以后再联系” (通话3分钟,悉他正在仙居摄影采风)。
1385、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11:40 wwpwz
回复
谢谢永陵先生,由于我们编写的水平,出了较多的错误,我们在以后几本书中,予以纠正。前几天出差未能及时回复,十分抱歉。
我原在市文联工作,该书主办单位请我参与该书编辑,现计划再出几本地方性的以老照片为主的画册,请你今后保持联系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