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其生存的基本价值在于盈利——即使这个企业有其他使命,比如说,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呀,社会责任呀,科技进步呀,生活品质提升呀,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企业盈利的基础上的。
如何实现盈利呢?无非是“开源节流”四个字,表现在生产上,就是:产出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而在人力资源这一层次,则可以简单概括为:用最少的钱,生产最多最好的产品——当然了,需要声明的是,这不是说要最大限度地压榨生产工人,而是说,要找到这样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工人和企业都能最大限度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
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泰罗时代。
最大的难题在于,企业家们根本无法准确地判断,工人每天应该进行多少工作,并应该就这种工作支付多少报酬。
就在这时候,管理科学之父,泰罗同学,横空出世了。
应该承认,在泰罗之前,就已经有不少人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而泰罗,则是集大成者。
对于生产工人来说,很显然,计时工资制是不现实的。这种按出勤工时来确定工人工资的制度,简直就是在教唆工人们磨洋工,因此,这种做法很快就被抛弃了,一般情况下应用的都是计件工资制——很显然,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它能很大程度上激励生产工人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较有效地体现了多劳多得原则。
但是,计件工资制也不是什么好鸟。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者根本就不知道生产工人们应该进行多大的工作量,因此,工资标准也定得很乱。于是,博弈就产生了。
1、企业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一个工资标准,工人们努力工作,取得很多报酬,管理者们觉得工人拿得多了,便会降低工资标准,于是工人们拿得少了。
2、工人们拿得少了,只好更努力地工作,才得取得跟之前一样的收益。
3、管理者看到工人们拿的工资又多的,再次降低工资标准,于是工人们拿得又少了。
4、这一次,工人们学乖了,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不会很努力地工作,也不会让管理者知道采取了可能存在的更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5、生产效率被人为地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这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久而久之,工人们就知道,管理者心目中有一个最大限度的工资额度,每当工人们的工资达到或超过了这个额度,管理者就会降低工资标准。在经历过数次教训后,工人们便有意无意地达成一个共识:生产效率维持在某一个水平,即可使自己的工作量和收入水平保持稳定。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怪工人,而是应该归罪于企业的管理者——或者说是管理者们制定的工资制度。人为地将生产率保持在一个低水平,这简直是一种犯罪。
泰罗决心消弭这种犯罪。
他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有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生产效率标准,并且告诉生产工人们,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在意识到这个标准对他们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之后,工人们将没有了磨洋工的动机,并且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自然就会努力的工作,以期达到并超过这个标准,以赚取更高的工资。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制订出一个公正而又合理的生产效率标准?
于是,便出现了工时研究。
通过工时研究,泰罗将生产工人们的动作用秒表进行分解,通过分析研究,去粗存精,将不必要的动作剔除,将低效率的动作改进,从而制订出一个生产效率标准。他将这个标准公诸于众,并教会了工人们如何工作。
于是,便出现了标准作业下的差别计件工资制。这个标准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标准后,给每单位产品制订一个基本标准工资,凡是能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的,将得到基本标准工资的125%收入;凡是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将只能得到基本标准工资80%的收入。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印刷厂,装订工人每天应该装订1000本书,而每装订一本书的标准工资是0.1元。如果这天他装订了1200本书,则他的收入是1200×0.1×125%=150元;如果这天他装订了800本书,则他的收入是800×0.1×80%=64元。当然了,这个125%与80%的数据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的。
飞哥如是说:
准确地说,泰罗的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多数的认同,事实上,作为一名创始者,泰罗思想也并非毫无瑕疵——虽然这并不影响泰罗思想日后的发扬光大。不过,还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并加以实践。通过这些实践者的成功经验,人们开始改变对泰罗的看法,并使其思想逐渐传播开来。
泰罗并不孤单,因为他有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泰罗思想才能完善并加以发展——其中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亨利·劳伦斯·甘特(什么?不知道甘特是谁?甘特图总知道吧?啊?也不知道?算了,当我没说)。这里将介绍其中一位,泰罗最热诚的拥护者之一,弗兰克·邦克·吉尔布雷思。
吉尔布雷思同学是一位真正的效率专家。在泰罗供职于钢铁公司不同,吉尔布雷思是从事建筑行业的;与泰罗将其早期研究成果写成《车间管理》一样,吉尔布雷思将其研究成果写成三本书:《现场法》、《混凝土法》和《砌砖法》。《现场法》其实是一种不用账簿的会计法,不过主要内容而外,他在里面写了很多现场工作管理的说明,其中甚至包括了上下工汽笛声不应超过四分之一秒这样的规定。而在《砌砖法》中,他介绍了他的工时研究成果:砌砖动作可由18个半减少为4个,而砌砖数量可由每天1000个增加为2700个,并且不需要增加其工作强度。
在生活上,吉尔布雷思也是一个秒表的狂热爱好者。他扣衬衣的扣子不是从上而下,而是从下而上,因为前者需要7秒而后者仅耗时3秒。刮胡子时,他同时使用两把刷子涂肥皂,因为这将节约他17秒的时间;他用两把剃须刀同时刮胡子,因为经过测算,这样可以节省他44秒钟的时间——他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做法,原因是他很伤心地发现,包扎伤口需要额外的两分钟时间,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不可原谅的浪费。
2008年9月29日星期一
——金海湾企业管理咨询·咨询师·原创http://www.ggc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