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解读富士康员工自杀
它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影响,婴幼儿时期父母行为与言行,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 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 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
一般说来,仿同的动机是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有时却是由一种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的。例如:
某女自称生平最讨厌遇事大声吼叫的女人,可是自己遇到生气的事,却总是控制不住大吼大 叫,而事后又每每因其失态而懊悔。经深入查询,发现她有一个非常专横的母亲和一个非常柔顺的父亲。父母之间一旦存在分歧时,只要母亲大吼一声,父亲立刻俯 首称是。做女儿的生长在这种环境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认知,即遇事不分对错,只要谁的声大,谁就得胜。虽然她理智上知道大声吼叫是不好的,但是在潜意 识中,却处处模仿她母亲的粗陋行为,因她觉得这才是致胜之道。这种一方面感到反感,另一方面又去仿同的现象,称之为“反感性”仿同作用。
与此相类似的现象是与恐吓者仿同,称之为“向强暴者仿同”。它是指有些人常受强者恐吓、 威胁或欺负,很害怕,也很讨厌。可是因为被威胁、恐吓得没办法,结果向恐吓者模仿,自己也变成一模一样地去威胁或欺负比他弱小的人,以免除被人恐吓而害怕 的心理。例如某些孩子经常被父亲殴打,结果,他们转而去打弟弟或动物,以减轻或消除自己被欺负的心理。
有时一个人失去他(她)所爱的人时,会模仿所失去的人的特点,使其全部或部分地出现在自 己身上,以稍慰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称之为“向失落者仿同”。例如某位年轻人,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担心自己会患上心脏病,不时地按脉搏、摸头 部。只要身体稍感不适,就东奔西跑找医师,要求量血压、做心电图,惟恐心脏病突发而身亡。分析其原因,原来其母生前一向关心他的身体状况,只要他身体稍微 不舒服,马上就替他按脉搏、摸头部,找医生检查。现在母亲去世了,他不知不觉中扮演了母亲的角色,模仿母亲关心身体不适的“习惯”。他这样过分关心自己的 身体状况,潜意识中保留了他已逝母亲的一些气质与习惯,借以使他产生仿佛母亲尚在身旁的感觉,略慰失母之痛。
仿同的心理防卫使用过甚或仿同了错误的模式,其行为反而变得不正常。充满矛盾的仿同,有时易导致多重性格。
上述这些仿同现象,基本源自“内射作用”。因内射作用主要是婴儿早期心理机制的特点,是人格未成熟时所表现出的心理活动,故内射作用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