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后是理性
——读《中国视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研究》
任玉岭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环球智库研究院院长
矿难频发、百姓跪访、暴力拆迁、养生神话、娱乐怪想,这些热点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当惊心动魄的王家岭矿难事故仍让我们心有余悸之时,7月17日到18日,河南、陕西、湖南、甘肃、辽宁五省相继传来煤矿事故的消息。我们还在茫然地发出诘问,更新的正剧、悲剧或闹剧又已轮番上场。各种乱象从不同角度折射了社会矛盾。社会加速转型期,正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隐性的问题与显性的问题,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与新产生的问题不断涌现。这些社会问题,究竟有哪些幕后推手?又该如何以行之有效的措施从容应对?这些问题关系很多人的生活,值得社会各界一起从各个角度来研究解读。苟君厉同志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路线,长期从事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材料,积极开展理性思考,撰写了《中国视点:中国当代社会问题研究》一书,对社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
一、该书的核心观点
对社会问题研究的专著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从各个视角进行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一本学术著作,显然无法承载对社会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使命,有魂则灵,意新则存,精髓存在,片言万代。作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的专著,苟君厉同志对一些社会问题提出了他独到的有深度见解。
在研究贫富差距时,作者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结构变动的基本走向是社会分化的不断细化和细化不断聚合,如果任其自发进行,那么结果就会使得资源配置从为弥散型配置走向两极分化配置,加剧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作者认为,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在政府,核心是牢固树立机会平等、权力制衡、实现公平的理念。
在研究“三农”问题时,作者从考察农村社会结构入手,提出需要在把握“资源、权力”层面不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农村社会关系中的“规范体系”和“价值符号”层面的内容进行整体性重构,重新整合农村社会结构,有序推进体制改革,整体解决“三农”问题。
在研究教育体制改革时,作者提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法律制度,二是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三是完善学校决策、执行、监督机构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
作者对医疗体制改革问题、腐败问题、道德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给人以启发。
二、该书的几个特点
内容比较系统。简要梳理了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界定了社会问题的概念,将目前我国转型期的社会问题划分为结构型社会问题、是变迁型社会问题、偏差型社会问题,指出转型期社会问题具有交错性、伴生性、复杂性的特点,对当前我国社会状况进行了整体考察。全书分八个专题,围绕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教育危机、医疗体制改革、腐败、犯罪、道德以及生态环境等问题,探讨了问题背后的推手以及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见解,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水平。
资料比较翔实。社会问题现实性很强,掌握一手资料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这本著作不论是在研究贫富差距、教育改革还是医疗体制改革等等,都以翔实的数据作为基础,论证充分,富有说服力。一些数据和资料是作者调查研究得出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显示了作者的严谨务实作风和对这本著作的重视。
针对性比较强。社会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总结,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是所有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新形势,新问题,新根由,新路径。这本著作紧扣当前形势,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以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对社会问题进行了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对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语言生动活泼。对于学术著作,首先强调的是理论的严密,逻辑的严谨。但是,严密与严谨并不等同于语言风格的呆板僵化,严谨的逻辑和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其实完全可以共存,互相辉映。《资本论》是一本经典的学术著作,这样一本逻辑极为严谨、论证极为严密的科学著作,马克思在其中也使用和引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语言,甚至是文学语言,增添了可读性。苟君厉同志的这部著作,以鲜活的生活事实启发思路,用简明生动的语言讲大道理,文笔流畅,阅读起来感觉轻松,并不枯燥。
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一对矛盾。篇幅有限,广度有了,深度往往就难以得到充分保证。这本著作涉及面较广,作者可能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一些问题的论述欲言却止,有的仅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思路或线索,期待作者在下一部著作中能够更深入系统地阐述。

书名:《中国视点-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
作者:苟君厉
出版:中共中央办公厅西苑出版社
定价:3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