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进民退,房价剧烈上涨,并已远远超出居民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因“摸着石头过河”而引入的银行按揭贷款,以及相关政策,以及让银行成为中国楼市最大的买单者!
首先是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逐年递减,不仅不能享受到用自己双手创造的成果,而且逐渐向“房奴”迈进。从1993—2006年间,全国劳动者报酬占GDP 的比例从1993年的50.7%上升到1996年的54%,然而,之后一路下降,2006年为40.5%。尤其是2002年之后,劳动分配比例加速下降,短短5年之内,劳动分配比例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18.5%。分省(市、自治区)来看,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劳动分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分产业来看,1993—2004年间,第一产业的劳动者分配比例略有提高,第二产业的劳动分配比例从39%下降到33.2%,第三产业的劳动分配比例从42%下降到36.2%。
与此同时,从房地产市场化起步到98年的“大房改”之后,相对于股市大幅跌宕起伏,10年累计涨幅不足50%的劣绩,中国楼市则一路走高,普遍涨了6—10倍,个别城市翻了十几倍不止。(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自以为是专家、是神的人物,和根本没有经过买方市场的人渣)
一方面是支付能力与GDP发展速度越来越背离,一方面是房价的剧烈上涨,尤其是近年来楼市的火爆(仅09年房地产销售额就达4.4万亿),其中很让人纳闷的是,谁到底在为中国楼市买单?
——银行——!
首先,我们从2009年的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在2009年的激烈回暖中,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57128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其中,国内贷款11293亿元,增长48.5%;利用外资470亿元,下降35.5%;企业自筹资金17906亿元,增长16.9%;其他资金27459亿元,增长71.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15914亿元,增长63.1%;个人按揭贷款8403亿元,增长116.2%。
①国内贷款的1.1万亿毋庸置疑来自银行;②企业自筹资金的1.7万亿,很大部分来自于其他行业,尤其是集团内部拆解,其大部分还是来自于银行;③其他资金中定金和预收款以及按揭,绝大部分是还是来自银行贷款,即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比例绝对会在70%以上,可见,坊间流传的75%以上的资金来源银行是有事实依据的。那么,这种银行主宰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就是中国特色,是否没有前车之鉴?非也!
在一衣带水的日本,就是“兼职人”(---简直不是人,仅从名字就可见首相他爹是多么的坦诚和没有远见)现如今领导的“大禾”民族,就曾经以身试法。就在日本房地产神话频频诞生的时期,日本东京帝国广场,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价格居然超过了整个加利福尼亚的价格,一个日本东京的地价可以相抵美国全国的地价,一个日本的房价可以买4个美国。与房地产价格飙升相对应的是,从1985-1989年,日本银行业128万亿日元新增贷款中有50%流向了房地产。而现如今的中国楼市,在有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最终美国人没有看到如《日本正在购买美国》一书中所描述的,日元在华尔街狂欢,但日本人却看到了自己的房地产泡沫破灭。并且一蹶不振,搞的鹰派和“自慰队”整天蛋疼的厉害,以至于到处惹是生非。
2009如此,2010年也不例外,据前三季度金融数据报告显示,人民币贷款前三季度增加6.30万亿元,同比少增2.3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3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66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0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9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63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8098亿元。众所周知房地产是周期长,不论是建设开发还是按揭买房,都需要很长的周期。毋庸置疑,前三季度的资金绝大多数还是流入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全面搞地产,全民炒房的当下,银行已经成为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的幕后黑手。
关键在于会产生什么影响?
点到为止讲,就是增加了经济基本面抵御金融风险的哪里,让本就结构不合理,区域不平衡的经济变的更加脆弱,一旦再次遇到08年那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或者国内金融体系自身发展到了极限,那么类似日本、香港那样危机过后跳楼的事件将可能天天上演。
规律亘古不变,历史总是在不同的时期以相同的面目上演,如果继续疯狂,谁也逃不掉。所以,共勉一下那些拍写真的,出书的,这圈那圈的,做语录的,还是要慢慢医治浮躁、和随着环境形势大好而膨胀的畸形心理,静下心,准备“买方时代”或楼市“有限市场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