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的“疏离感”——帮了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大忙啦!


  

               子虚乌有的“疏离感”

    不久前,一位海外华人学者联系东亚地区新形势提出:中国“后院”为什么频频起火?莫名其妙地认为中国有什么“后院”,而且因为中国政策失当等原因“起火”了。其谬误之处,不难看出。近日,又有国内学者撰文提出:“如何降低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煞有介事地说,“近几个月的东亚事态,清晰地反映出一些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文章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似乎并没有带来更加开放的意识,而是产生了思想上自我中心的回归”,需要注意“不要让革命精神影响国际关系”;中国“和”的理念并没有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因为与周边(国家)缺少实际的互动,“被认为是虚伪的”,是“装”出来的战略文化;周边国家要求“平衡中国”在亚洲“大行其道”的声音不断。

    作者主观愿望可能是好的,但并不符合事实,而且正中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目前的舆论导向。

历史的实践表明,在一个多元社会的世界,每当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或出现重大国际问题时,每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和团体,包括政府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出于不同利益和立场,都会做出不同反应,发出不同声音。对“中国速度”的兴起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亦然。周边国家某些人感到不适应,感到怀疑和担心,甚至畏惧,是很自然的,我们不可小觑,但也无需大惊小怪。中国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难道不是在全面深入发展吗?俄罗斯仍然有人对中俄贸易以及所谓“移民问题”说三道四。中国同东盟的关系这几年难道不是在稳步和平发展吗?但仍然有人表示出某种担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本质和主流,什么是支流和个别现象。

    诚然,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矛盾(包括领土主权的争议),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结构性的,有的牵涉到实际利益,但中国同有关国家已经并将继续探讨公平合理的解决途径;对客观存在的潜在“热点”,中国和有关方面也一直在努力降温,并不存在什么恶化趋势。中国综合国力虽然显著提高,但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奉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与“和谐共处”的战略方针。实际上,近几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从上海合作组织到东盟和中日韩,关系是更紧密、更贴近了,而不是更疏远了。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等邻国遇到的灾害,感同身受,无私援助。对朝鲜半岛形势,更是苦口婆心,“劝谈促和”,努力维护和平与稳定。中国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今年也开始实现了。这一切,都有大量事实为据,有目共睹,无需赘述。

    既然如此,何来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人为的舆论导向。美国领导人近年来不断强调要重塑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要主导亚太事务,实际上是他们自信心不足的表现,也是他们不适应迅速兴起的中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以及平等伙伴关系的“不适应”。一个时期以来,美国主流媒体广泛利用周边国家某些人对中国兴起的一些负面议论,以及个别突发事件,歪曲事实,以点盖面,大肆制造“中国傲慢论”和“中国威胁论”,说什么中国也将像历史上的帝国一样,“无情地追逐世界霸权”,要回归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制度”,等等。目的是挑拨中国同周边国家、特别是中俄、中印和中越关系。好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假装”的,中国也真的有自己的“后院”(势力范围);不是外部势力在这个“后院”“放火”,而是由于中国“咄咄逼人”,这个“后院”现在“起火”了,产生了“疏离感”,需要美国来帮助“平衡”,遏制中国“大行其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看不到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大局和向好的大趋势,也跟着唱什么“中国后院为什么频频起火”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疏离感”,岂不是(至少在客观上)帮了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的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