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家


 

关于墨家
今天早上在公车上看了一下墨子中的《法仪》、《尚同》和《尚贤》篇,其中感觉最大的是墨家与儒家的基本观念从本质上是相同,包括仁爱思想、尚贤思想,甚至墨子书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儒家经典语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墨家在基本价值观问题上,甚至在基本的治理观念上与儒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笔者认为墨家从根本上属于儒家的一个分支,墨家受到了儒家的极大影响,是从儒家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派。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和儒家抗衡的只有道家。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之处最多,儒家和道家在天命思想、政治思想、认知思想、修身养性思想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对抗,并且双方在对抗过程中胜负相当。另外,从儒家和道家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以及人格再造的影响上看,两者也基本相当。中国人的性格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外披孔孟之仁义礼乐,内藏老子之顽鄙无邪,进以孔孟之道义,退以道家之清闲。再次,从政治影响上看,虽然儒家略胜一筹,但从总体上看,两者影响也不相上下。中国政治之典范为汉朝之政治,汉朝之政治实际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斗和相容之产物。
那么墨家为什么能够独成一家,而与儒家并列,并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笔者以为,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墨家研究和关注的领域是此前儒家提及但未十分关注的领域,即陌生人社会问题。这种陌生人社会包括陌生指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陌生之国家关系问题。之所以称之为陌生,是指上述主题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和领属关系(君臣关系、上下关系)。此前儒家领袖人物孔子,研究和关注最多的是家庭关系和君臣关系,以及以建立社会秩序为目的而延伸的个人修身养性问题。孔子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偶尔提及,并以为用简单之仁爱思想来解决这种关系。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解决没有仁爱基础的国与国关系和陌生人关系,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诸侯国之间战争迭起,人与人之间弱肉强食,物欲横流的现实,让人们不得不对仁爱思想对陌生关系的协调作用顿生怀疑。正因为如此,墨子从天道的角度提出兼爱,交相利的思想,并企图以此来平息陌生主体之间的相互争斗。由于陌生主体之间相爱和交利没有可靠的现实基础和普遍心理基础,墨子才提出了天的思想,即有意识的人格神。墨家的思想与基督教的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求敬畏上天或上帝。
墨子的伟大之处有以下几点:从自然规定的角度提出兼相爱和交相利的思想,用互利互惠的共同发展理念来替代相互争斗、相互掠夺来寻求发展的思想。经历千年之后,墨家的这种思想被证明是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文明之路。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文明竞争的要求,双赢才是文明竞争的要求。其次,墨家提出了民主政治思想。墨子在尚贤和尚同中明确提出了上至天子,下至里长都应当是公认之贤人。虽然墨家没有明确提出需要通过选举,但从其行文来看,这种思想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