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的生命过程,亦为人生历程,按年龄划分:初生曰婴,初语曰儿,初行曰孩,初学曰童,二十曰壮年,四十曰强年,五十曰中年,六十曰耆(shi),七十曰老,八十曰耋(die),九十曰耄(mao),九十以上曰寿考。这个过程是每个人都力求去经历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食饱腹的生理基础需要,而是有着怎样吃出健康,怎样活出青春,怎样更好的养生的高层次医疗服务的诉求。
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自然医学体系---中医学,是从自然与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人作用于自然,自然作用于人的种种结果,做出的经验归纳性的积累,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人得到长生久视的诉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上古时候能够长生久视的先民,大都是懂得养生之道,知道规律自己的饮食、起居、劳作,遵循阴阳、昼夜、四季的交替,能够自制、自知、精神内守,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从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不能做到的原因是人们以错误的饮食、起居、劳作规律代替正确的,从心纵欲,“不知持满,不时御神”,不知道节制欲望,使得人的神气耗散,形体消瘦,“故半百而衰也”。所以,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只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遵循有常的生活规律,都是可以有效的规避和减少病邪的侵袭的,在《日常养生常识》里有记述,望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甄选参行,存正气于内,御邪气与外,顺天和地镜人乐生。
中医是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经验的结晶,是一门顺应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自然医学。世界本来是个循环的整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天年乃去,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人心的浮动,社会发展的太快,环境污染日重,我们自身没有规律的生活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来源。
谚语:人食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
其实,这句话就有些偏误了,只要我们知生懂养,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疾病邪气的侵袭。但是,又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我们身体的抵御病邪的能力的不同,所以,这时候就要有我们的医生、大夫、先生来指导和治疗我们自身所不能抵御和调节的一个不良状态,从而回到和谐状态---健康。
说到这里,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医疗方式:西医和中医。这也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下面要我们了解下,两个治疗方式的差别。
首先看看西医:这是一门产生于几百年前战场的急救医学,后来进一步的发展进入到了实验室,现在大部分临床上应用的药物和技术,都是从小白鼠、猫、狗、猴子、猩猩等动物身上取得的实验室结果,再进一步的应用以临床的,由于是实验室医学,所以,西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入于精细的微小的境地,分子、DNA等等,可是这些东西是无法自然合成的,最终是化学合成,把我们身体里不曾有过的,用于人的生命。还有西医的手术方式,这是西医的一个很显著的对抗医学方式,就是说身体的某个部位有问题了,就要开刀,这是在本来已经有伤痛的身体上再去添加新的伤痛,不是求于疾病本身的病因的方法。西医的优势:急救、手术、检查、防疫。
那么中医呢?
中医就是产生于中国的一门民族的自然医学疗法,从五千年前的《黄帝内经》起就给我们的健康开启了,一个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医疗观,《内经》中记载的治疗方法:砭石、针刺、艾灸、药物、熏洗、药熨、敷贴、按摩、导引、饮食和精神疗法等。中医是完全的结合人体的发展规律和对于外界环境的反映,而采取相应的饮食、导引、药物等等方式的治疗,强调稳固我们人体自身的抵御疾病的能力,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而且,中医从产生到现在,每一个病例都是根据思外踹内、见微知著、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等中医方法,从千年的时间积累来的经验医学。这样就造就了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惟求本为首务。”--《景岳全书》中医的优势:调理身体、培固正气、顽症痼疾。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
作为我们自己也要懂得怎么样去选择适合我们自身的治疗和保健方式方法,不可以在疾病缠身时,胡乱投医,治法不当,尤自我负茧,加重或贻误病情,实是“不亦晚乎”。
很多人在求福、求禄、求寿,但这不是求的。
很多人在求子、求财、求名,但这也不是求的。
福禄寿和儿女,全是农产品,要自己流血、流泪、流汗去辛勤耕耘自己的心田,努力灌溉、施肥、驱虫、除草,才能栽培种植出来。
寿命是农产品,儿女也是农产品,全是自己心田上所种出来的。
福气是农产品,名医和名药也是农家产品,有种才有收,没有种就一定没有。我们注定是一名自耕农,自食其力,每日自己耕作自己的心田,谁也帮不上任何忙。毕竟,想要就得种,否则,求到死也没用。
很多人在求子、求财、求名,但这也不是求的。
福禄寿和儿女,全是农产品,要自己流血、流泪、流汗去辛勤耕耘自己的心田,努力灌溉、施肥、驱虫、除草,才能栽培种植出来。
寿命是农产品,儿女也是农产品,全是自己心田上所种出来的。
福气是农产品,名医和名药也是农家产品,有种才有收,没有种就一定没有。我们注定是一名自耕农,自食其力,每日自己耕作自己的心田,谁也帮不上任何忙。毕竟,想要就得种,否则,求到死也没用。
所以,我们的健康和寿命,首先是我们自身度量的,我们只有自己先保护好自我,才能更好的保护亲人。
可是这样就有了,对于医疗方式的选择问题,人们在盲目的中不知道去选择什么,选择怎么样的适合自己的医疗方式方法,所以,我们要懂得怎么去更好的保健养生,“不为医,不可不知医”。
圣经说:“相信的,得那相信的;而不相信的,得那不相信的。”
佛经说:“种如是因,收如是果。”
古兰经说:“你相信你所相信的,而我相信我所相信的。我相信:你不会相信我所相信的。而你也必相信:我不会相信你所相信的”。
古兰经说:“你相信你所相信的,而我相信我所相信的。我相信:你不会相信我所相信的。而你也必相信:我不会相信你所相信的”。
所以,在这里建议对于我们自己,我们先要自我保护,再去谋求西医或是中医的医疗服务。因为
病有千万谁不得,医有八百岂能全。
讳医忌医难得效,仁术无疆济缘人。
浅谈之言,主为观者起预防之心,是言“与其治疗于有疾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丹溪心法》
惜福
人活一世实非易,蝼蚁即期尽余夕。
况君既非底生灵,痛改前非福广益。
“安乐之道惟善保养者得之。一者少言语养内;二者戒色欲养精;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寿亲养老新书》
此谈,只是浅显的和观者谈论了一下,中医自然疗法对于人体保健养生的理念,希望读者能有所得,愿每个人都能乐生长生久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