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2010一号文件解读(4):社会资源救农村?
今年一号文件有一个新内容,那就是第四条,叫“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西方社会在扶贫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社会资源动员体系,包括各种捐赠制度、NGO制度、自愿者队伍等,机制灵活,方式多样,效果不错。四川的地震救灾显示出我国在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的多途径社会资源动员体系的效率与威力。社会资源动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人力、财力等多渠道来源。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它作为惠农来源的五渠道之一,给它赋予很大的角色。主要内容包括:
全社会总动员扶贫,一个倾斜,一个辐射,一个对接:各部门各行业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定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切实向农村倾斜。大中城市要发挥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该政策实际上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三农问题,而不再是仅仅涉农部门的力量。包括军队、学校等。
结对子的威力:中国的创造,实际效果操作好了,效果很好。
捐赠优惠政策: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下乡支农政策完善:有关部门要抓紧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通过完善精神物质奖励、职务职称晋升、定向免费培养等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
科技特派员,如何保证实际的效果,还有许多问题待考虑。
气象服务三农: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
动员社会资源的极大意义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资源动员不足是重要的问题之一。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农村建设领域,是增加投入、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社会资源动员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有制度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微观方面的因素,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公共产品供给缺口大的农村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在国家财力尚不十分雄厚的前提下,单方面地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存在着困难。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应坚持政府公共预算直接供给为主,同时,大量地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建设。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适当财政补贴等方式,以多种形式筹资、筹智,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如果向农村公益基金捐赠,企业要有大优惠了?
文件规定: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或者设立专项的农村公益基金会,用于建设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从实地调查中发现,以私人业主为代表的民间资金已经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引入民间资金,不但可以大大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开拓了新的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渠道。过去让企业给农村捐钱,一个字:难!不是不想捐,而是政策不到位。美国的企业家为什么乐善施好?我国香港的华人大亨们为什么愿捐?都是制度激励做得好。所以今年的一号文件也开始给制度激励了,这可是真金白银似的优惠哟,是不是要掀起一股我国向农村捐赠的浪潮?还真得走着看。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要有大的制度调整,应该大大增加自愿者队伍。
自愿者队伍在我国的奥运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国际扶贫中,自愿者一直是一支强大的队伍。我国目前在农村发展中,这支队伍显得太弱小,以后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激励,扩大这支队伍的力量,为农村的发展服务。让这些自愿者不再受限于因为下乡不但没有得到荣誉与精神奖励,反倒是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