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


    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

“小日本”名称的真正由来

 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

毫无疑问,东亚病夫是中国,小日本是日本,这是最有影响、最具歧视色彩的绰号。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足球冲进世界杯,成功举办奥运会,许多人反复提起东亚病夫,说这是日本等列强污蔑中国人,我们强大了,是大中国,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与此同时,虽不再把美国看成纸老虎,但是还把日本当作纸老鼠,辱骂其为小日本

中国的绰号文化堪称世界之最。自古以来,东方独大的中国自以为“世界中心”、天下第一,就自称 中华中国上国天朝大国,并以华夷之辨观念视外族为禽兽,名字用修饰,如。惟独称日本为,带个字旁,使得当时景仰中国的日本人十分高兴,认为中国毕竟把自己当“人”看。而今,许多中国人还用”来代表日本以示轻蔑。但在古汉语里,“倭”属于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明代以后才成为贬义词,是语言文化在对日关系里的鲜明表现。

近代以来,中国被西方人打败,就根据其体貌特征,称其为鬼畜大鼻子老毛子纸老虎野心狼,而今足球界还称外国对手为。文革时期,上至领袖,下至人民群众称出身有问题的中国人为牛鬼蛇神臭老九黑五类。直到现在,还有人叫南方人南蛮子 叫蒙古族 靼子,编造笑话歧视河南人,侮辱朝鲜族和韩国人为 高丽棒子大裤裆,而韩国也有你怎么像个中国人之类的回骂。这些都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区域关系和民族关系。

不过,国人给日本起的绰号最多,很多不乏贬义,如东夷下国弹丸倭奴区区岛国蕞尔小国,古代日本甚至也往往这样自称。蒋介石还称日本为岛夷蛇豕。中性一点的东瀛扶桑,以及日本最重要的名字日本,也来自中国。

日本,本意是日出之国太阳升起来的地方。逻辑上分析,在日本本土看太阳是在东方海上升起的,因此最初日本人不可能称呼自己的土地为日本。这应该是古代中国人观看东方岛屿的感觉和称呼,被对自身知之甚少的日本人借鉴。

607年,日本羽翼初丰,圣德太子致隋炀帝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国书,表达不甘屈尊、对等交往的强烈愿望。隋炀帝览之不悦,斥之无礼,并遣使责难。

唐玄宗时,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武后为女皇武则天,“日本”一词正式出现。中国漆器传入日本大放光彩,日本英文名JAPAN也指漆器,据说根据日本古代汉字读音所起。可见日本各种名字与中国渊源之深。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人对日本有所敬畏,但嘴上功夫依然强硬。1903年,留日生陈天华在《警世钟》说小小日本不足道。小日本,终于明显强烈地从一个中国知识英雄的口里说了出来,影响至今。

九一八后,吉林省德惠县抗日义勇军的战歌唱道:提起了九一八啊,两眼泪哗哗;可恨那小日本儿啊,侵占我东北。老师偷着告诉孩子,要是大个子中国人被打死,一车能装10个,日本兵个小,能装20个。伴随着日本侵略的深入和残暴,中国人一口一个小日本地怒骂,以此发泄内心的愤懑,表达大无畏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当然无可厚非。

从小我就知道小日本,也常说小日本,还以为小日本小鼻子小眼。某同学长相丑陋,个头矮小,言行猥琐,就被骂作小日本。骂者也在潜意识里认为日本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1970年样板戏宣传画──《红灯记》之《赴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宴斗鸠山》,在高大的中国英雄李玉和面前,鸠山等日本鬼子渺小且猥琐。

小日本不乏憎恨无奈之意,但更多地是妄自尊大、夜郎自大的蔑视讥讽,认为日本国土小,日本人个头小,用品小,又小肚鸡肠,办不成大事,称就带有矮小的蔑意,而中国面积广大,大江大河大漠大山,人口众多,况且个头大,胸襟宽广。由此衍生的还有小鬼子小东洋小鼻子等。而口语中的小日本儿小日本子中的象征晚辈的更有着强烈的民族等级寓意。

小日本成为国人的习惯。从蒋介石、东北军阀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再到台湾作家柏杨、长虹电器总经理倪润峰、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水均益、笑星赵本山、中长跑教练马俊仁、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乃至5岁的幼童,都说小日本,更有报刊媒体、街头巷尾、黎民百姓、各色人等,集体无意识地不绝于耳、百说不厌、百写不繁的小日本

选自王锦思《日本行中国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