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接连溘然去,临终提问意味深


名家接连溘然去,临终提问意味深

 

——学界万象系列文章连载

 

谭汝为

 

2009是中国学界哀伤的一年,季羡林、任继愈、钱学森、贝时璋、王世襄、杨宪益等学界巨擘,何满子、丁聪、欧阳山尊、舒芜、卞孝萱等文坛名家接连逝世。他们的离去,使这个年份充满了哀伤。 对于世人而言,尤其对于中国知识界,这些前辈学者的精神与风骨,当永留心间。感伤之余,人们不禁唏嘘感慨:他们带走了一个时代”“我们将远离大师时代 115日,媒体披露钱学森生前最后一次系统谈话。令人感动的是,即将走到人生终点的老人仍在思考:“中国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人才?”临终前的提问,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钱学森之问,把人们的目光和期待聚焦于教育。对此,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回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或许是从实际行动上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据报道,教育部日前选定包括南开大学在内的11所高校开展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南开大学已于20099月以伯苓班省身班为载体,启动该计划。就是选拔一批在理科学习方面具备优秀条件的学生,本硕博连读8年。校方配备一流条件、一流师资、一流氛围,由各基础学科领军人物授课,以培养理科拔尖创新学生。

 

这种举措是否可以回答“钱学森之问”呢?“小灶”拔高催生的培养方式是否可行?人们多持疑惑态度。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尖子班曾轰动一时,国人翘首以待,但近二十年过去了,究竟又培养出多少杰出人才呢?清华大学一位资深老教授回忆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所有大师级的教授最注重的是给大一新生上基础课,有教无类,受益匪浅。希望钱学森临终之问,不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