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对我们很重要" 5到8年内领事馆有望达15家


    成都的国际友好城市(共12个)

    法国蒙彼利埃市、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市、奥地利林茨市、意大利巴勒莫市、比利时马林市、加拿大温尼伯市、美国菲尼克斯市、日本甲府市、韩国金泉市、印度尼西亚棉兰市、瑞典达拉那省、德国波恩市

  在蓉设领事馆的国家(共9个)

    美国、德国、泰国、法国、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其中菲律宾总领事馆尚未正式开馆)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中心和枢纽,在西部设领事机构成都最合适。”斯里兰卡外交部长说。

    “成都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才会把上任后的第一次出国访问放在成都。”德国波恩市长说。

    两句话,如出一辙。

    这份青睐,一个简单的数据可以“作证”。据市外办统计,去年1—11月,670余位重要外宾在成都留下足迹,其中不乏泰国公主诗琳通、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各国驻华大使或外交部长等重量级人物。2009年,成都接驳世界的历程可以用渐入佳境这个词来形容。

    眼下,“大外事”工作协作机制的构建在市外办的牵头下紧锣密鼓地进行。这一创新模式试图整合外事部门、涉外部门、涉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等几股力量共同为成都的对外开放服务,正好与成都确定2010年为“扩大开放年”的思路不谋而合。在厘清“扩大开放”路径的同时,国际化成都的面孔渐行渐近。

    路径一

    筑巢

    5到8年内领事馆有望达15家

    外国领事馆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也是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和桥梁。从某种程度上讲,领事馆的多少,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自美领馆1985年率先“抢滩”成都后,20多年来成都的领事馆数量稳步上升,至去年12月15日斯里兰卡领事馆正式开馆后,成都拥有的领事馆数量已达9家,是名符其实的中国“领馆第三城”。

    “一个国家在某地设立领事馆,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密切的经贸往来和活跃的民间交流基础之上。”市外办主任邱海明表示,今年除了促进菲律宾尽快开馆外,越南、以色列、印度、荷兰将是重点争取对象。他分析,去年维布洛把在中国的第二个全球研发及交付中心放在成都,今年成都直飞班加罗尔航线即将开通并且双方有意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印度节”的压轴戏也安排在成都,这三大利好将有力推动印度在成都设领事馆。另外,以色列也已流露出希望在成都设立领事馆的意愿,其驻华大使本月下旬将再次组织企业来成都“相亲”。“一般情况下,只要相关国家在成都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就有‘设领’的希望。”据透露,今年意大利、荷兰、以色列、加拿大会陆续在成都设立经贸代表处。邱海明表示,从远期看,澳大利亚、西班牙、俄罗斯、南非、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都是潜在的“设领”争取对象,力争5到8年内成都的领事馆数量达到15家左右。

    更核心的是,领事馆的设立带来了一系列良性的连锁反应。9个驻蓉领事机构就如同筑巢在成都的与世界联系的前沿平台,折射出的其实是一幅成都对外开放合作之图。

    美领馆最早为成都搭建起连接西方的桥梁,德国和法国则把地处中国内陆的成都与全球最大经济体欧盟紧紧联系在一起。韩领馆帮助成都与亚洲近邻在资源、农林产品和旅游等领域密切合作。泰国、新加坡、菲律宾“设领”后,成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于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的领事馆,则为成都企业进军南亚市场搭起桥头堡。一张成都与世界合作共舞的斑斓“画卷”渐次从容展开。

    路径二

    架桥

    预计今年再添4对国际友好城市

    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搭建对外合作平台,这是一条融入世界的既高效又便捷的通道。目前,成都已有12对国际友好城市,23对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以前结交友好城市更看重数量,针对性不够,导致有些友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甚至一直处于‘沉睡’状态。”邱海明表示,今年预计将新添的4对国际友好城市主要是从布局优化和产业对接方面考虑,针对性极强。“英国谢菲尔德市和澳大利亚珀斯市将填补成都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两个重要国家没有友好城市的缺憾,而以色列海法市的新能源产业和印度班加罗尔市的IT产业与成都的优势产业契合,双方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据透露,最快今年4月,谢菲尔德市就将正式与成都“完婚”。

    其实,仅仅是浮光掠影般翻阅成都近年来拓展国际友好城市的历程,也不难发现贯穿始终的“大友城”观念:即以建立国际友好城市为平台和契机,深度融入经贸、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并且这种平台还有日益高端化、精品化的趋势。

    去年9月,成都与德国波恩市持续几年的“爱情长跑”终于“修成正果”,双方正式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波恩也成为成都的第12对国际友好城市。仅仅两个月后,新上任的波恩市长便将他上任后的首次出国访问放在成都。波恩对成都的“情有独钟”并非出自偶然。多年来,双方在环保、科技、教育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成效卓著的合作。此次波恩市长访蓉,从签署“成都—波恩旅游合作备忘录”,到种植“成都—波恩友谊树”,昭示着双方的合作马不停蹄地稳步向前推进。

    “成都—蒙彼利埃市民友城之旅”、美国菲尼克斯市中华文化周……一些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已经逐渐形成成都的特色品牌,蜚声于世。正是长期的交流积累才酝酿出国际友好城市的亲密关系,而友城关系的正式确立,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合作层次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更重要的是,与友好城市的交流如此频仍,显示出成都站在国际化平台对外事资源的运用已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并藉此疾驰在国际化的“高速公路”上。

    路径三

    搭台

    国际性活动“扎堆”涌入成都

    扩大对外交流,确定实实在在的“项目”是关键,而今年对外交流的“连台好戏”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由今年春节成都前往新加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拉开序幕,4月下旬,第六届中美市长峰会将在成都召开,包括美国洛杉矶、休斯敦、芝加哥、西雅图、旧金山等世界知名城市市长在内的20多位美国市长,将与中国市长一起就产业、交通、环保等问题展开交流。5月的美国菲尼克斯市中华文化周、6月的中菲友谊日和“印度节”、7月的成都首届国际青年音乐节……几乎每个月都有精彩“大片”上演,这还不包括正在积极申办且成功希望很大的中—阿友好城市及地方政府大会、国际友好城市市长论坛、2011年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和2013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

    “随着成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活动‘扎堆’涌入成都是必然的趋势。”邱海明分析,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要发挥出国际性活动的最大效应,必须联动政府、企业和市民形成整体形象,打整体牌,这也同样是成都能够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某项活动主办权的砝码。

    国际性活动就像一个强力吸铁磁,资金、项目、观念、国际知名度等元素全被聚合在四周,相互交织,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去年4月在成都成功举办的“中国—西班牙论坛第五次会议”,诞生了西班牙迄今为止最大的对外投资工业项目。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带动作用,在第十届西博会上更是达到了高潮。柬埔寨首相、斯里兰卡总理、越南总理、肯尼亚总理等7国政要出席西博会,另有88名国内外部长级高官、国际商协会和世贸组织主要负责人、156家国际商协会组织、118家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总裁出席大会重大相关活动。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各种国际化色彩浓厚的分论坛更是异彩纷呈。

    九天开出一成都。这座拥有3000年建城史却从未更名换址的古老城市一旦插上国际化的翅膀,就没有理由不选择飞翔。如同那只从古老成都飞出的太阳神鸟一样,激情澎湃,轻盈飞扬。 李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