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昨日在京召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将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此前曾分别就统计工作做批示。马建堂称要奋力实现统计数据质量和公信力的新提高。他表示,要改进地区GDP审核与评估,统一国家与地区分行业增加值核算方法。(1月29日《新京报》)
所谓拜物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我们对GDP总量、增幅、排名,就有一种拜物教般的崇拜和迷信。这不正常。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小的一个百分比数字,是不是统计错误或误差都很难说,却能够这么刺激人们的神经,难以理解。
地区GDP“注水”,是一种人为造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目前,各级政府评价下级政府的主要标准和尺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据GDP的总量、增长速度和排位。因此,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指标,少数领导干部甚至人为地“做大”GDP数据,形成了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下,GDP无疑承受了过重的不该承受的压力。所以,才屡屡出现地方GDP总和大于国家GDP的怪现象。
也正因此,国家考虑逐级收回GDP统计权,比如,县级GDP由地市级统计部门统计,地市级的GDP由省级统计部门统计,而省级GDP由中央的统计部门统计。
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固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GDP的公信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告别GDP造假的源头。在中国,统计看上去是一种调查手段,其实是一种权力手段。特别是当这种权力依附于地方党政领导,而统计数据又事关政绩评价时,就难免服从权力需要,而不是服从科学需要。所以,将GDP统计交予独立的第三方才能治本。
而更主要的,则是告别对GDP拜物教般的崇拜和迷信。
事实上,判断经济形势好坏,关键不在于GDP是多少,而在于GDP是用什么方式产生的,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在固定资产投资超常增长的经济虚热时期,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即使GDP两位数增长,也不能认为是好形势。如果失业率和犯罪率也随着GDP上升,那么经济运行的形势也只是“一派”大好,而不是全面大好。我们某些地区常常是高增长、低发展,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是高增长、负发展,就是因为太看重GDP增长。
应该看到,GDP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必然原因,有偶然原因;有可持续性增长,有破坏性增长。对资源破坏性开发,对劳动力破坏性使用,都可能使GDP快速增长。GDP是经济运行的果,这个结果只有定量意义,没有定性意义。但很遗憾,经济学上的道理并不能体现在政治学中。在政治实践中,GDP仍是一种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总之,GDP数据统计维持其科学性和准确性。关键一点是,一是如何让统计独立,避免成为一种权力,从而免受权力干扰。二是必须对GDP数据正确认识,政绩考核有更多的指标,比如就业率,它是解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手段,是硬道理,但并不为我们重视。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129/n2698996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