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里乾坤】名落孙山
----------------
宋朝时,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列在榜文的最后一个,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不久,孙山先到家,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随口念道:“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元,是我国科举制度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把投考学校,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了。
家风流】十岁认亲
----------------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是旧时《三字经》中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四岁让梨的孩童就是东汉末年的大名士孔融。
孔融,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后汉书•本传》称孔融“幼有异才”。孔融十岁时,曾跟随父亲到洛阳去会见一位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礼。孔融来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人说:“我和父亲是李府主人的亲戚。”守门人就带他们去见主人。李元礼想不出来和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解释说:“我的祖先孔子曾经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请教过礼节。你的祖先是我祖先的老师,因此,我们应该是世交了。”
李元礼和宾客听后,对孔融的聪明机智赞不绝口。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性格决定命运。孔融是这样一个聪明而且从不掩饰聪明的人,这样究竟是喜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