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个好东西,传媒能做些什么?


   

民主是个好东西,传媒能做些什么?

 

文/栾轶玫

   重读俞可平先生的文章《民主是个好东西》(《学习时报》第367期),文中的几个观点很有见解,比如: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民主需要启蒙,需要法治,需要权威,也需要暴力来维护正常的秩序。

 

民主的确是个好西,但民主需要整体社会的支撑,非常赞同俞可平先生关于“民主需要启蒙”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民主一定是建立在公民优良素质基础之上的,而这公民素质即包含着对手中“民主”权力及义务的理性认知,包含着对手中这一票“投向谁,为何投”的清醒考量。

 

回顾2005--2006年度中国电视屏幕,充斥着大量以民主为外衣的“选秀”活动。本人早在2005年末,“超女”选秀大行其道时就曾担忧过,如果将大规模选秀当作公民实现民主的一种途径的话,其“民主”的效果令人怀疑。

面对电视屏幕上主持人呼唤观众“快快拿起手中的电话,发送短信为你喜欢的选手投票”的嘈杂时,每一个珍视“民主”、珍视“手中权力”的人,都应该是一个个清醒、独立的个体,不为所惑。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民主的选择才可能达到众望所归的“实质上的民主”,而不是“形式上的民主”。才不会选出现选“歌后”选出个“偶像”的结局。如果这种集体的非理性在其他行业其他选举中“盛行”的话,其“民主选择”的结果很可能是制造出更多地“不民主”。

 

显然,传媒应更理性地思考这一问题。

 

民主是个好东西,传媒能做些什么?

 

1、首先,民主需要启蒙,传媒能担当起这一“启蒙”重任。传媒具有“信息、教育、娱乐”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是“观念的原料”,能潜移默化地改变公众的观念;传媒还能够通过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为公众设立“公共议题”,制造公众兴趣点;在传媒娱乐化的今天,媒介对公众娱乐生活也深度参与。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仿真”的环境下,媒体对“民主”的认知与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公众“民主”概念形成。

 

2、其次,传媒是公民“民主”的启蒙老师,传媒的这一角色扮演,要求传媒自身首先能够准确地认知“民主”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实现的条件,其所受到的阻碍等等。要认识到“不是说民主可以为所欲为,能解决一切问题。”;“不是说民主就没有痛苦的代价。民主可能破坏法制,导致社会政治秩序的一时失控,在一定的时期内甚至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不是说民主是无条件的。实现民主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不顾条件而推行民主,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性的结果。”“不是说民主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传媒自身如果对“民主”的认识即偏颇不确,在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时就很可能发生偏向。极端的情形可能是,以民主启蒙为已任的传媒,很可能会制造出一系列的“畸形”民主概念,误导公众的观念与行动。

 

3、再次,传媒的监督功能,能保证“民主”的推行与实现。“监测环境”一直是传媒最基本的功能,作为“社会的嘹望者”,它能最敏锐地发现社会病症,能使偏离民主轨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曝光。在某种程度上,媒介公共性特征一方面体现着社会的民主等级,一方面很好地保障了民主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