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鲁迅在《阿Q正传》中安排阿Q的首次登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地说,这于他也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
鲁迅这寥寥几笔,极其精炼地透视出阿Q那种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他那“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习性,也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正如评论家所分析那样:“这篇内的冷静宛妙的讽刺,或者会使人忘记——忽略了篇中的意义,而认为只有‘滑稽’,但如你读到两遍以上,你总也要承认那中间有你的影子。你没有你的‘精神胜利的法宝么’?你没有曾善于忘记受过的痛苦像阿Q么?你潦倒半世的深夜里有没有发生过‘我的儿子会阔多啦’的阿Q式的自负?算了,不用多问了。总之,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