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要牢记五句古训 |
时间:2010年01月21日 15时50分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苏宝菊 |
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是组织部门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组织部长下基层,应牢记五句古训,确保活动成为“组工干部受教育、组织工作上水平、党员群众得实惠”的民心工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谈心谈话”是下基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部门和党员干部交流沟通的桥梁纽带。做好干部谈话工作,关键是要有真诚的感情。要在尊重干部、理解干部的基础上,通过谈话准确把握干部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紧密结合干部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有想法的理顺情绪,有困难的帮助解决,有问题的敲敲警钟,多说实在话、心里话,不用客套话、囫囵话应付干部。只有这样,才能以交心换真心,用真心赢真情,使干部体会到组织的关心,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从交心到知心,从知心到融心,让干部感受到“娘家人”的关心,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基层是课堂,群众是老师。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只有先做好群众的学生,才能做好群众的先生。”下基层,不能以“庙堂之高”的姿态面对基层,要深入到农村社区、工矿企业,深入到田间地头、厂房车间,拜群众为老师,与基层实现“零距离”。要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不断向群众学习,自觉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特别是开展一项工作、制定一项政策时,要尊重群众的想法,多以小学生的身份到群众中认真听取意见,多从基层中汲取营养,使各项工作符合基层实际;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多听来自群众的意见,并及时修正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意愿、听到群众的心声,才能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竹声即民声。郑板桥尚有如此爱民之心,我们更应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头。下基层,就要下得彻底,下到群众的心里,真心诚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把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搞服务的成效,作为检验组工干部素质和作风的一条重要标准,切实做到忧民之所忧、急民之所急、帮民之所困。对群众的实际困难,要一件一件地议,一项一项地抓,干一件成一件,做一件见效一件,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我们组工干部的双手送去科学发展的和煦春风,把萧萧竹叶之声,化为户户欢声笑语。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群众来访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也是直接听取群众意见的好机会。要用执著的工作态度对待每起信访案件,面对面地倾听民声,心连心地耐心教育,实打实地解决问题。要充分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深刻内涵,用心领悟群众感受,体察群众心声。要认真倾听上访群众所反映的事由,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认真对待、仔细分析,对反映其合理诉求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时按规定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不了解政策、无理取闹的,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好相关解释工作;对涉及其他部门的疑难案件,要主动联系和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理工作,及时给上访的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正以处心,廉经律己”。组工干部不仅要带着感情、带着任务下基层,更要带着纪律下基层。每位下基层的同志都要严格自律,严格落实组工干部“十严禁”的纪律要求,坚持轻车简从,不给基层增负担,不给群众添麻烦,坚决避免“开着车看看、吃着饭谈谈”,把下基层变为“吓基层”。要铺下身子、不摆架子,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当“公仆”不当“客人”,挽起裤腿、进村下地,摸实情、办实事,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真正把下基层办成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真事,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 (作者为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