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熙路
前几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了《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化道路——成都的城市化模式案例研究》报告,认为成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引擎城市、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引领城市。“‘成都模式’在全国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典型意义。”
对这一结论,我一点也不奇怪。作为成都的常客,我见证了西部大开发给其带来的巨大变化。令我奇怪的是,这个课题的负责人,除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外,还有美国史上最牛的经济大师、19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
用一句话来概括蒙代尔对“成都模式”的高度评价,那就是,在西部大开发10年时里,无资源、无交通优势的成都,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需要100年才能达成的发展目标。
蒙代尔大师年近80
“蒙代尔对成都着迷。”一位做财经记者的朋友说,最近几年,蒙代尔长期泡在中国,年年都去成都晃悠,时不时地给当地政府支个招。譬如,把熊猫和旅游搞成城市名片啦、灾后重建城乡兼顾啦。
我很想分析,一位78岁的美国牛人、不远万里、跑到中国来研究一个西部内陆城市潜在动因是什么?哈,发现蒙代尔“情陷成都”的原因和中国古代四川的外来户的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诸葛亮差不多,食美、酒美、山美、水美、人美、文化美。
作为一个老外,蒙代尔的性格和四川人李白、司马相如、苏轼兄弟、郭沫若有得一拼,天性散漫、自由不羁、喜欢标新立异。
尽管蒙代尔提出的“通过大幅度减税和提高利率刺激经济增长”的思想催生了美国历史上周期最长的经济增长,但他酗酒和散漫的作风,在严谨的美国经济学界不那么招人待见。1999年,蒙代尔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纽约时报》甚至不敢立即确认消息,在头版头条上称蒙代尔“ 行为古怪”。
的确,蒙代尔领奖的那一刻,是诺贝尔颁奖史上最独一无二的古怪场面,他扯开嗓子,当着一帮经济学家,引吭高歌,“他哭过,他笑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路……”67岁的蒙代尔声称,将这首歌献给在现场的2岁的儿子小尼可。
成都的酒吧到处都是
传闻,蒙代尔关于经济学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诞生于酒后,这和李白的很多名篇佳句诞生于酒后如出一辙。
有媒体揭秘,在华尔街三一教堂旁的米歇尔一号酒吧,经常出现三四位奇装异服、落拓不羁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蒙代尔、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和万尼斯基(记者,拉弗的好友)。他们在酒吧喝酒,晚餐后开始讨论经济学,时常通宵达旦。
长发飘飘、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喜欢嬉笑怒骂的蒙代尔,在失意的时候,甚至跑到意大利北部花巨资购买一幢建于12世纪、年久失修的古堡。这几年, 蒙代尔在中国觅到了符合他气场、支撑他理论体系的现代田园城市——成都。
事实上,正是成都的宽容、笃定、平等的城市气质,吸引着古今中外许多特立独行、标新立异者的蜂拥而至,这也是成都为何能在西部大开发中不断创新、独占鳌头之因。成都的发展之路,就如同蒙代尔在领取诺贝尔奖时所唱的那样,“他哭过,他笑过,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走自己的路……”
相关链接:
成都模式中的“三阶梯”
成都模式的探索过程体现为战略视野逐步扩大,战略格局不断提升,经历了从“全城谋划”、“全域发展”到“全球定位”阶梯式发展三阶段
一、“全城谋划”阶段
推进城市化,改善城市发展水平滞后状况
以投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要素市场化,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二、“全域统筹”阶段
推动“全域统筹”协调发展。
以要素市场化为核心,推进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加大政府投入,减少市场失灵带来的经济社会损失,促进城乡居民安居乐业。
三、“全球定位”阶段
建设全球网络节点城市。
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建设和谐发展的“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