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海津采访手记《访扶元堂院长王扶松》
《Let’s
版块:财富
栏目:商务健康
主标题:《中医“治未病”哲思》
副标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页数:2P
采访手记:《“下医治身,上医治心”》
扶元堂这个名号,如雷贯耳,因为它是珠三角众多患者的医疗驿站。我的意思是说,尽管扶元堂没设住院部,但患者们却把它当成不可或缺的驻地,长期信赖它,依赖它。我在扶元堂总部环顾三层,那里焕发的养心养性的氛围,让我印象深刻:这个老板很有修养。
采访扶元堂,我们的编辑吴小梅与他们的院长助理李莉联系了N次,确定了N次,都未能把扶元堂院长王扶松“锁定”。直至前天,周末,圣诞节,下午五点,才有紧急安排——“王扶松院长现在有时间接受采访啦”。他是一个大忙人,此是第二印象。
在扶元堂里,一位二十八九岁的秘书型的西装男在我的身边闪了两趟,无语。从楼下赶回来的院长助理李莉带我们进入院长工作室,院长竟是刚才那位“二十八九岁的秘书型的西装男”,而他实际已在世生活和奋斗了四十九年!他真年轻,此是第三印象。
“要养心,心与脑主导着生命。要有好的心态,人要乐观,拿得起放得下,胸怀世界,慈悲为怀。如果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心脏紧张,血液运行不畅,组织营养供给不足,就会形成“栓”形成“阳”,因栓和阳脏腑失养,导致退化。因此,让“爱”充满自己的世界,夫妻和睦、家庭幸福、朋友相伴,平安健康,即是畅达人生;要养性,性包含性生活在内的生活规律以及德行。性生活过度,用脑过度,透支过度,就容易造成亚健康问题。”这翻话,令我有了第四印象:“下医治身,上医治心”,此大夫甚优。
嗯,这个朋友交定了。
正文:
中医“治未病”哲思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引言:
2010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执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最为关键的一年。国家健康工程试点单位之“扶元堂”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的“治未病”扶元疗法服务模式,惠及市民,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创始人王扶松院长“扶人体正气、元生命活力”的现代心脾肾养生学说,更是影响着无数精英人士的时代生命观,为国富民“强”提供有力的支撑。
正文:
一茶壶沉香粉末茶,飘香淡淡,中医“治未病”轻松开坛。王院长笑说:“请先尝尝这药粉茶,可以扶‘阳气’,喝后很快就能焕发精神活力。”在这没有压力的中式古典空间,随和慈善的待人之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体悟到了中医大家“情志调养”的义理。
一、正气存内 邪不内干
王扶松的祖籍四川阆中,是国家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水古城,王家祖上世代均是当地的名中医,传承下来了符合古人养生之道的扶元疗法。他行医30年,前10年着重临床经验的积累,近20年更关注如何养生层面,于15年前就提出“治未病”的概念,12年前,他在广州扶元堂开设“治未病”诊室。
为了得到快速的疗效,人们动辄就吃消炎药,慢慢地,西药的副作用逐渐被发现。从长远的健康角度来看,显然中医疗法更符合健康长寿的自然规律。2007年末,国家开始部署《“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年)》,而在“治未病”领域走在前列的扶元堂则被推举为国家健康工程试点单位。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王院长认为,“治未病”的真正内涵体现在病前、中、后三个阶段对生命的细心呵护,也就是要赶在身体出霍乱之前,防范于未然;已病,则防止病传,以免危及其他脏腑;病后,防止复发,即是通过养生的方法,让“正气存内,邪不内干”。而扶元疗法正是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
感觉虚弱了,直觉上身体没什么毛病,但很可能是肾脏虚弱发出的讯号,最好询医,吃点中药调理。小病不理会,坚持不动,不仅身体受损,还会导致经济损失。“曾经有一位国家老干部对我说,‘扶元堂虽然不算缴税大户,但为国家精英服务,调理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为国家多做贡献。’言外之意即是,我们为一些国家栋梁调理好了身体,间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为国家多作贡献。”王院长笑呵呵地说。
二、传统中医实现国富民“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民在“吃什么”的状态,也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白色食品时代,即以大米、白面为主;第二阶段:红色食品时代,人民富裕了,有了多吃肉类的条件;第三阶段:绿色食品时代,健康意识提升,流行吃蔬菜瓜果;第四阶段,黑色食品时代,有效产能强的食品受重视,黑米、黑芝麻、乌鸡等特别受欢迎。总之,健康的膳食菜单应该是这样的:冬天要吃飞禽走兽,以补阳气性寒冬,夏天要吃水里钻的、土里爬的,以滋阴补阳,平时要把接受太阳照射和地气滋养的结合起来吃,这样阴阳调配,有利于健康饮食。
从养生角度来讲,夫妻关系不好,彼此同床异梦,家庭不和,同样对健康有影响,因心情不畅损害心情,怒忧伤肝伤肺,破坏家庭气氛和生物场。崇尚“和谐”家庭社会,这才国泰民安,强身强国。
三、健康交往 补养身体
在社交场上,健康人之间的交往产生的效应将更加健康。一是健康心态普及,二是健康生物场的整合增强,增加其抗病能力,中医在把脉过程中能明显体会到。
王院长认为,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该拥有同性、异性朋友各20个,绝对不要少于5个。他们可能有些是肾脏功能好的,有些是心脏功能好的,他们也能将这些正能量传递给你。从精神层面来解说,就是有些是可安慰我的,或激发我潜能的,或使我能力提升的。人与人的交往先是精神层面,后是物质层面,心灵的沟通、信任、互助很重要。物质层面交往要讲究适度有度,这样才能互依互存互长。
西方人一见面就相互拥抱,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具有使心情放松、化解矛盾功能。而且对修心和养性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强心健体 调理情志
西医治疗,看表征。中医治病,寻根源。王院长这样描述自己给患者看病的过程:望、闻、问、切。在“把脉”上狠下功夫,切脉能观察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等功能),通过这些脉象的波动来辨别病因病机、心智,人生病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内因:怒、喜、思、哀、恐。二是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是精神层面多,外因是物质层面多,一般是内因使外因起作用,因此上医注意治“心”。
健康是人的第一大资本。我们必须强心健体。一个人不但要修心养性,更要在伦理道德上顺应自然上下功夫,调理情志,祛其外邪,贯穿养生意识,拥有更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强心即是提升感悟力,增长智慧;而性是生活之规律,品德之修养。有一天晚上,王院长看到一对年轻情侣牵手到扶元堂做保健,想到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的保健意识,非常欣慰。健康的中医养生意识应该贯穿生命的始终。
(采访/钮海津 撰稿-文编/吴小梅 摄影/Gaudi 美编/David)
图片说明:
1, 扶元堂医疗康复医院院长王扶松在为患者把脉。
2, 王扶松院长专属的会诊室透着浓厚的东方韵味,一角一处都显示着主人养身须先养心养性的中医理念。
3, 治未病”扶元疗法是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的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