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疯狂的地产为上海贡献了20%的GDP,这几乎是历史峰值不能看成是常规,那么为国家GDP贡献6%的地产,能不能看成国家的经济支柱呢?显然不能是也不该是。
1.纳税。中国纳税500强排行榜中“300名内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的名字出现”,同时那属于羊毛出在羊身上,和借国家的钱比,那只是小儿科,有那些钱科学地投资在哪里都不会比地产纳税少。
2.主要关联行业。钢铁和水泥及化工(含装饰材料)。可以看看这些行业对GDP的贡献有多少,耗废了国家资源与之作一下对比,就能冲抵不少,何况,这类企业有不少与地产并无关系,用于军工,通信等等占了很大比例,怎能说是地产关联拉动呢?有人甚至把家电和纺织业等也算它的相关,没新房子就不换电视?没新房子就不买新衣?反倒是高房价抑制了人们对其它商品的消费。与高企的房价拥有更为可信“关联度”的不是有更多的消费项目被房地产关联拉动,而是公众的消费能力被严重透支,更多的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真实的情况,拉动消费才能保增长,而房产造成的“透支消费”却不是实质上能够保增长的消费,在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出口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而被有些人推崇的房产对出口的贡献却少的可怜而且可能还会拖后腿,资金越流向房产,越会影响到出口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增长方式的落后,必将危害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
3.地产“热病”会造成理念上的偏差。这更危险!有的地方地产在经济占的比例不小,让人担忧了很久的“懒汉财政(地方主要靠卖地的财表)”,去年随者地产大热又有所抬头,这同样也是国家最不愿看到的。投资实业不如砸钱炒房炒地,资金从哪里来,谁有实力“资格”炒?国内富豪榜却几乎就是房地产富豪榜,非理性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仇富在所难免,各种社会伦理问题滋生,“没房不婚,啃老有理,成为房奴殃及子女教育,甚至为大笔房款违法乱纪等等” ,社会底线日益沉沦,离建设和谐美满社会的目标渐行渐远。
4.关系基本民生,不能任其市场化及列入国家经济的“指望贡献产业”。目前85%的家庭无力购房,有人却称这样忽视民生的行业为经济支柱,其理由无论如何也不能令人信服。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粮油及主要副食品,国家控制的就很严,还有,象水电等要涨价是要听证的,房产尽管会受地域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但其关乎民生的本质是不变的,为何要区别对待呢?(更多理由参看文章:治房产“病”,得先淡化其GDP功能强化其社会功能: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742be0100ggkx.html)
房子,本不该让老百姓如此朝思暮想,如此心焦!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