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两点思考
中学校长推荐制:实施过程多争议
11月8日,北京大学公布《关于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宣布2010年启动自主招生,此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北大表示,推行该方案是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框架下,进一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经过一周公示,11月16日,北大公布具有推荐资质的39所中学及其校长姓名。11月30日至12月4日,北大招生网对“推荐制”初审合格的90名学生,公布名单公示一周。
对此,争论不断。正面意见认为:这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能让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有机会敲开北大校门,有利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制度的形成,颇具“破冰”意义。负面意见则认为:在当前社会诚信系统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此举极可能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39所中学校长在巨大的压力下,为了服众,在推荐中只能采用公认的标准——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而这个标准与高考并无二致。在“推荐制”进入实质实施阶段后,舆论又开始指责中学校长们没有推荐“偏才怪才”,有违“推荐制”初衷。而推荐生仍需参加高考的模式也备受批评,有论者直斥北大是在变相抢夺优秀生源。自主招生的改革和完善,依靠完备的制度和透明的监督,需要社会诚信体系作保证。而这一切,尚有待建立和完善。
复旦录取敢破格,三轮工人来读博
大学招聘和招生,对于特殊人才应作特殊处理。前两年,北京学者杨玉圣教授向厦门大学推荐只有大专学历的著名学者谢泳前去任教。今年5月,古文字学家裘锡珪教授,向复旦大学推荐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工人蔡伟来读博士。结果都如愿以偿。其实,在人文科学领域,年轻时未进过大学读书的著名学者很多,例如老一辈的郭绍虞(文学批评史)、启功(语言文学)、饶宗颐(国学)、郑子瑜(修辞学)等都成为一代宗师。1978年,在恢复研究生培养时,拨乱反正,不拘一格。如复旦大学葛剑雄、南京大学莫砺锋、厦门大学易中天 、南开大学陈洪、河北大学刘崇德等今日的名家,当年都是以高中学历直接考取硕士研究生的。
裘锡珪先生分外重视高中毕业学历的蔡伟,就是看中他的扎实基础和科研潜力。师生相得,拈花微笑,弟子有望成为衣钵传人。“何代无英才,遗之在草泽!”希望高校招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规约,像复旦和厦大一样,为中华学术之未来,不拘一格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