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到何时为了?


      话说福建永安这个小城,有个叫李祖仁的,向我的网站投了篇稿子,网站编辑一看,却是全文抄袭早年间《河北经济日报》对我的一篇专访,好生面熟。后来在网上一查,原来这个李某还是“中国十年来最有影响的策划大师”,还有许多类似的玄乎的头衔儿。无独有偶,后经永安本地网友举证,这人的抄袭是一以贯之的行为,竟然查出好几篇来。

      昨天,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是第四界全国策划大会组委会的,不等他说完,我就说:“这个事情我不参加,谢谢了。”这样的电话接得多了,一开始我还很自喜,以为我的名气以及学问、业绩得到这些大机构的关注,实在荣幸。后来才发现,这些机构其实是到处拉人,跟做生意一样,只要你肯出钱,什么头衔儿都可以给你,无非是看着我的腰包在说话。有的还打社会科学院的名义,还要在人民大会堂颁奖,还有中央领导接见和合影,确实荣光得很。

      前一段还有个记者朋友,大概做起了评奖的业务员,很照顾地说:“马老师,这次价格很低啊,我给您留了个指标!”嘿嘿,说得你都不好意思拒绝,掏钱还得打人情。但我就是看钱亲,死活不肯做这买卖。有时候还真来气,就难免讽刺对方一下,说:“如果我评上奖,你们该发奖金才对,怎么反让我掏钱?”人家也够实在:“马老师,其实现在都这样!”好个“都这样”!以前我还以为头上有这些光环的人多值得钦佩,现在算的彻底露馅儿了,尤其那个叫李祖仁的,抄袭成性,不仅抄袭观点,还抄袭案例,自己还有什么?这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中国十年来最有影响的策划大师”之类,还有点正事么?

      你不要认为只是策划界如此肮脏,我就不信酒界的朋友没有体会。头衔儿、称号、奖项,在很多行业都成为投资,我花钱买的,自然要大张旗鼓弄到产品包装上,做进广告里,产品价格即便不提升,也指望借此扩大销量。其实,除了消费者只有耳闻不知实情外,行业内部清楚得很。为什么大家不愿意说出来?一是卖方自然不说出去,并且还要一直标榜自己如何地权威、公正以及正规;二是买方也不说出去,自己做的龌龊事,当然不好意思说!买卖双方就在这样心照不宣、自欺欺人、盗铃掩耳了。那些卖证的忽悠企业,企业忽悠消费者,也可以说是卖证的帮着企业忽悠消费者,不知忽悠何时为了?

      其实这也是市场规律,有需要的就有提供的。作为酒企业做不出好酒来,偏偏正好有机构可以说你是好酒,不过是花钱办事,比在工艺上投资要便宜多了。这些机构也不容易,有政府背景的,政府正当包袱甩呢,自己又缺乏存在的必要或者创收的本事,就把自己的名义做为资源和资本卖一卖,为企业做点好事,自己也混口饭吃;那些专门为此应运而生的个体户更是为了钱了,并且看准了这绝对是个“市场”,很有眼光。还有些酒企业其实也有苦衷,行业里数你名气大、效益好,又是上级部门组织的评选,大家都是熟人好友的,总得给点面子。再说了,国有资产也不在乎你那仨瓜俩枣的,说不定企业老板还能分点好处、捞点回扣,何乐而不为呢?

      我不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酒界的评奖之类,但愿有真正的评奖,但谁肯说自己跟妓女似的是出来卖的呢?这种买卖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大家都悄悄维护着。但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捅不破的窗户纸,早晚这一招儿就没了效果。其实就现在看来,这种营销效果已经在减退了,酒民看到酒瓶上那些花哨的名号,即便是喝高了,对这事儿也还是不晕的!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