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攀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处理结果!
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副秘书长桑玉柱,因其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涉嫌剽窃一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非议。近日,吉林省文联作为所属单位免去了桑玉柱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的职务,桑玉柱不再主持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工作,同时不再担任该协会的法定代表人(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但吉林省文联并没有认定桑玉柱剽窃或盗用他人作品。吉林省文联回应说,桑玉柱那些作品是剽窃还是共同创作,只能由专门机构做出结论,而吉林省文联作为行政管理机构,无权认定,只是依据“目前状态”,桑玉柱不再适宜担任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和法定代表人。
那么,什么是“目前状态”呢?应该有两种可能,一是工作需要,二是舆论压力。很多时候,一些公共机构在处理当事人的时候,往往会说“工作需要”,而这个“工作需要”又恰恰与舆论压力同时出现。在我看来,“工作需要”听上去冠冕堂皇,其实是掩人耳目,真正的原因是舆论压力。桑玉柱之所以此时被免职,不是因为目前状态的“工作需要”,而是目前状态的舆论压力。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对桑玉柱做出的决定是,桑玉柱涉嫌剽窃的这些作品,仅仅是共同创作,不代表其个人水平,所以取消其参评和获奖资格。如果事情只是这么简单,那么,吉林省文联又有什么理由对其免职呢?现在,迫于舆论压力将其免职,等于认同舆论的质疑。而舆论认为,桑玉柱是剽窃,而并非共同合作。
其实,不只是社会舆论对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做出的桑玉柱共同创作的结论质疑不断,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也这一结论表示不满,更是在媒体上公开声明反对桑玉柱的摄影界共同创作的“潜规则”之说。
一方面迫于舆论的压力,一方面又不承认舆论的指责。这种护短行为,是一些公共机构回应舆论的一贯做法。对于当事人的是非曲直,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为了面子就不说破。可又不能像以往那样漠视舆论监督,于是就避重就轻,以其他借口迂回舆论质疑。
可以说,正是公共机构这种护短行为,才造成了一些恶劣事情的不断发生,纵容了当事人的嚣张气焰。这也是桑玉柱为什么在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组委会取消其获奖资格后表示不满,并对记者理直气壮地说“我没错,时间将证明一切”的原因所在。
这次吉林省文联对桑玉柱进行免职处理,在我看来,舆论不应该就此罢休;哪怕接下来吉林省摄影家协会通过法定程序罢免桑玉柱副主席的职务,舆论也不应该就此罢休。对于桑玉柱获奖作品涉嫌剽窃一事,以及其所言的摄影界潜规则,需要一次彻底的廓清。
因为,错误是惯性的,舆论原谅它一次,它就会来第二次。
http://www.dahe.cn/xwzx/gn/t20100118_1732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