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救灾的“中国责任”及其它


                 海地救灾的“中国责任”及其它

                鲁宁:2010年1月18日东方早报社论

                     
以北京时间计算,加勒比岛国海地发生的地震到今天已进入第8天。昨日,王树林等派驻海地的8名中方维和警官(员)的遗体已被全部找到,早报对为人类和平事业不幸献身的英雄同胞深表痛惜,并向8名烈士的亲人和家庭表达真诚悼念。

地震自古有之,反复摧残人类。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曾亲历一次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他痛陈灾情蔓延,哀叹救灾无力,奢想救援的“神奇之力”。两千多年后,地震仍不可避免,但人类守望相助、福祸共担,正凝聚起前所未有的“神奇之力”,一次次挽救受难者于危澜。

迄今,中国与海地与并无外交关系。但惊闻海地发生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第一时间作出驰援海地的决断:13日,中国红十字会向海地先期捐款100万美元;14日凌晨,中国国家救援队抵达海地立即投入救灾;15日,中国政府向海地提供3000万人民币的人道主义物资援助;16日中午,首批1300万元的援助物资装箱启运......至昨日傍晚,中方医疗分队救治海地伤员已超过120余名,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的遗体也被中国救援队找到。截止昨晚本文截稿时,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伍陆续抵达海地开展救援行动。

与此同时,从14日起,中国红十字会及各省市红十字会,相继开通为海地灾民募捐的特别通道,已有国内民众和企业法人自发募捐,虽说数量尚有限,但情真意切令人温暖。譬如据国内公益组织“壹基金”上海办公室所提供消息,该民间组织已决定通过中国红十字总会向海地灾民捐助十万美元。此外,香港、澳门及全球华人,亦在通过各种渠道为海地灾民募捐。

如果说中国政府在海地救灾中彰显“大国责任”非常及时,那么国内民间社团组织和志愿者的行动同样感人肺腑。成都市“综合应急志愿服务队”由副队长曾晓容牵头,已从500余名志愿队成员中挑选16名骨干,可在1小时内集积完毕前往海地。另有成都志愿者陈岩则将全套救援装备打理完毕,正奔走于多个政府部门希望前去海地救灾。由于跨国救援签证程序复杂,中方难以独立作主,民间志愿队开赴海地救援也许并不现实,但志愿者组织和队员们的精神和勇气,责任和担当,以及发自心灵深处的对异国灾民的爱心、善心、同情心、恻隐怜悯之心,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闪耀着人类弥足珍贵的共同生存观。

然而,透过央视海地救灾的直播画面,国人也令人痛心地看到,8天以来,海地全国的救灾行动依然处于无政府状态,总统普雷瓦尔成为“孤家寡人”,政府部长“集体失踪”至今,当地原本就少得可怜的警察忙于废墟中“寻亲”,囚犯越狱,百万灾民缺食品、缺水、缺帐篷、缺医疗开始哄抢国际救援物资,除首都惟一的空港可供有限通航外,有效救灾所必须的陆路交通、通讯、水电、医疗设施等仍然全面瘫痪。又由于灾后的海地整体呈现为无政府状态,甭说在救灾72小时“黄金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救灾体系,即使再过上十天半月,必须拥有的救灾组织架构也很难搭建起来。如是,各国救援队群龙无首,救灾有效性大打折扣,海地灾民难有前年汶川地震广大灾民之“幸运”。更为揪心的是,缘于救援进展缓慢加无序,部分灾民开始堆尸堵路发泄绝望情绪,导致本来就靠“维和”苦撑危局的社会治安急剧恶化......

因海地常年政治动荡,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地稳定特派团经联合国授权的维和力量于2004年起陆续开赴海地维和。常年政治动荡遭致政府权威形同虚置,种族纷争导致族群仇杀此起彼伏,社会动乱相随相伴,而社会长期动乱则经济一塌糊涂,国家则在积弱积贫中陷入恶性循环。此时此刻,当“人祸”与天灾迎头相撞,海地广大灾民之现实处境作何想像都不为过。

相对于本次海地震灾,前年“5.12”汶川大地震的震级更高,破坏性和救灾难度更大,但受益于救灾调度政令通达,救灾组织指挥高效运作,基本做到了把灾情损失控制于“最小”,把救灾效果集成至“最大”。拿二者作对照,应当引起国人共同思考的是:政治动荡是国家之殇;社会动乱是民族之悲;政府软弱涣散是百姓之祸;经济崩溃则民众受难。如是“人祸”不绝,再遇天灾老百姓之遭罪犹如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