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反思


晚上,不经意间在《中华读书报》看到一篇《语文为何让学生们厌倦?》的文章,作为一名曾经有过在中学语文战线工作过八年之久的教师,文章的题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文中写道:在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针对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的现状,发出了“语文为何让学生们厌倦?”的慨叹。实事求是地说,专家、作家的这种慨叹不无道理,当前,在小学、中学确实存在着学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但是对这种现象,又有多少人认真地进行了反思?作为一名曾经的语文老师和一名同样也有孩子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我觉得有必要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态度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浅知拙见,以和有着同样困惑的语文教师、广大学生家长共勉。

反思之一:社会对语文教育存在偏见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油田的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第一年就担任了初中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怀揣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和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我研究教法,钻研学法,悉心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很快就对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有了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在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没有一天离开教学一线,先后当过4年班主任,送过3届毕业班,并且语文教学成绩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在教学中,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家长对英语和数理化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很多学生家长来到学校,首先问英语和数理化的成绩,对语文成绩的关心似乎都在英语和数理化之后。后来我问一位家长:为什么怎么关心英语和数理化,对语文却这么冷漠?这位家长说:英语是孩子将来走向成功的敲门砖,英语学不好,孩子将来考研究生、出国发展都会成问题;数理化是学习各种技能的基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学不好,将来孩子就没有立身养家的本领。至于语文,能学好当然更好了,学不好能考个七八十分也就行了。对此论调,记得当时我是这么告诉这位家长的:英语只是一扇朝向外面的窗口,它在英语世界里就相当于中国的语文,也是一门和语文一样的基础工具,会说英语并不一定标志着孩子就成才了;数理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语文学不好,理解数理化就会有很大难度,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连中国话都说不好、中国字都不会写,作文一塌糊涂,他能有效地学好英语和数理化吗?对我的回答,这位家长一两茫然。可见,从家长这个角度就对语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可以想见,这样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会对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国家对英语的过分看重也是导致家长和学生重视英语、轻视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学生上大学时,如果英语考不及各就拿不到学位,考研究生英语不及格是否决指标,在单位评职称不管你用的着用不着都要进行英语职称考试,这些无疑都增加了学生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相反,对语文的要求却不高,只要及格就行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语文要考90分以上不容易,但是要想不及各,更是比几个还要不容易,这也难怪很多学生几乎要把一半的精力都用在学习英语上了。可见,不是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而是我们的教育要求和家长的偏见逼得学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花在英语和其他科目上。

反思之二:教师的教法陈旧死板,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良好的学习兴趣,根据我的经验其实并不太难。可是在现实中,却很少有老师能够做的到。在我见过和听过课的很多语文老师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虽然教学时间很长,但是却根本不会教学,而且还自以为是,这很伤了一大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老师几十年采取“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老师改;老师出题考试――学生堂上答题――老师批改讲评“的模式,老师备课、授课、提问不考虑学生心理、兴趣,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教学任务也完成的一塌糊涂,至于教学效果,根本就少有考虑。更有甚者,平时不备课,上堂胡乱讲,课后不检查,采取“放羊式”教学,危害更烈。

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学生不是泥巴,而是活生生的有思维有观点的人,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把学生当成人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法,而不是仅仅是把学生当成是灌输接受的机器,强行进行灌输,教学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沟通,老师教得明白,学生才能学得清楚。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那?

一是语文教师要有真才实学,成为学生“问不倒”的老师,以真正的知识权威树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即便学生不崇拜你,也要让他从心底里彻底佩服你,绝对不能让他在心里蔑视你。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学生会崇拜你、佩服你、听从你那才叫怪!

二是语文老师要加强提高自身素质,授课要文采飞扬。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说老师讲课要有文采。如果讲课干干巴巴,味同嚼蜡,学生又怎么能提起兴趣来那?

三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学有法,教学无定法。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讲课方法都不一样,绝对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章涉及不同的讲课方法和教学场景,时刻给学生以新颖有趣的感觉,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不教而教”,让学生实现自主地学习。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那?方法有三:(1)语文教师要清楚教学大纲,知道所教不同年级语文地不同教学要求,知道同年级语文的不同知识结构和整个初中、高中语文的总体语文结构,对所教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2)要研究学法并将这种学法传授给学生,指导他们反复训练,直至全面掌握。学生知道了学法,自然兴趣也就提高了。本人在做中学语文教师的时候曾经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结合实际研究整理出了语文教学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树、“四步骤八环节”教学法、一般解词的六种基本方法、中心思想总结六模式、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读后感的具体写法十例、学生作文批改通用模式等,运用于教学实践,逐一传授给学生,结果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几乎90%以上的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3)对于固定的知识要让学生养成固定的自学习惯。比如对生字、生词、解词、文学常识等固定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我只是给学生指出来,要求是我考的时候绝对不能错。对于学生难于掌握的语法文法修辞法等知识的掌握,则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重点教授特点、示以不同类型的例句,让学生反复体认,直到90%以上的学生掌握为止。对于一些说句有点不谦虚的话,我在教语文的时候,几乎不布置课外作业、不批改作文,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作文水平却与日提高,当然兴趣也日升。

反思之三: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人都是很功利性的,没有用的东西谁都不愿意去接受和学习。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有助于学好其他知识。首先学好语文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素质和基本功。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璀璨的文化,里面溶入了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和意识形态,学好语文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科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特别是眼下全球化的趋势锐不可当,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的全球化了,文化也概莫能外。学好语文有助于我们保持和发扬我们文化的根。有人也许不知道,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文明的脉络不断,并对外来文明有着巨大的同化作用,这里语文的功劳功不可没。其次学好语文也是我们学习各科其他知识的必要,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深刻理解其他学科中的有关概念、其中的相互联系与内在脉络,便于从宏观到位微观地认识各科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三学好语文有助于培养和规范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有助于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便于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于语文的学习,就连一些理科学界的大师也是丝毫都不敢轻视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数学家苏步青也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当年他还曾说: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都充分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作为学生要正确认识学习语文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认识到位了,学习语文的热情和主动性才会提高,语文才能学好,语文教育才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