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上墙的“三碗不过冈”


     最近,参与了一家企业拟上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编制工作。所谓拟上项目,那就是还没有上,为什么没有上呢,主要是资金问题。而这个可行性分析报告的目的就是影响当地政府,以获得政府在金融方面支持。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这个项目描绘得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但是不是真的“可行”于市场,那倒没多少人在意。

     在中国,这是一个奇妙的现象,无论什么项目,也无论什么市场环境,只要你打算上,就肯定能够分析得非常可行。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是“扯淡”的事情,其背后也有个非常过硬的“可行性报告”。这种现象,有的专家已经指出,并呼吁大家多做出些“不可行性报告”来。

     可行性分析的意义,在于客观地考察这个项目是不是可行,而不是必须可行,或者必须不可行。它不是命题作文,也不是辩论会上抽签抽到的论点。但我们见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往往都是“可行”的,这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思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得行起来。

     这种思维已经远远超出了套政府资金的范畴,而成为很多企业主的习惯思维,看到什么项目,先考虑的是怎么做,而不怎么关注是不是可以做。上次我谈到杏花村和三碗不过冈两款酒,并不看好后者,文章发表后,有很多朋友就问:“那三碗不过冈这个酒应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并没有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我考虑的是,这个酒基本是做不成功的。所以,对“三碗不过冈”来说,不是怎么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的问题。如果要做可行性分析,我的结论可能正是“不可行”。

     在《水浒传》里,这款酒被描绘成很有特色的好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武松大叫:端的好酒!”并且在当时市场上也很特别,“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有市场差异性,如果说有点缺点,那也是“这酒却是好酒,只不过此酒气力大”,但这又何尝不是个优点呢?

     如此看来,这款酒确实对当代厂家是很有吸引力的,有做起来的欲望。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小说里,“三碗不过冈”不是酒的名字,也不是酒的品牌,而只是酒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的宣传重点其实就是“此酒力气大”,只是酒精度数比较高的意思,这一点对于酒量比较大,爱好高度酒的酒民是有吸引力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作为酒的品牌名,市场的要求是必须和酒文化相吻合,而“三碗不过冈”恰恰在这个条件上存在明显缺陷。我想起过去有一款酒叫“优质白酒”,俗称“优质白”,现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了。作为品牌名,仅提示酒的“力气”,和宽泛地说“好酒”,其实是一样的失败。

     而这一点,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因为由于小说的演绎,使得“三碗不过冈”具有了“豪气”的特征,但它的“豪气”和杏花村的“文气”相比,其实显得很宽泛而不具体。也就是说“豪气”这两个字并不能给人更加具体的感受。“喝杯青酒,交个朋友”,是一种豪气,“枝江酒,老朋友”,也是一种豪气,但这些豪气已经被厂家具体化了,所以能够给人真切的感受。

     如果说“三碗不过冈”的豪气也很具体,并且具体化为武松的英雄形象,这个看似很“豪气”的形象,但在具体喝酒的场合中,却往往让人更多的想到粗鲁和草率,当豪气与草莽相结合的时候,这款酒必然被市场所排斥。有一个大的前提是,尽管在中国文化中文气与豪气并存,甚至豪气还被文学作品所推崇,但人们在骨子里还是钦慕文气,这一点从大量古典著作和戏剧中都可以看得出来。

     另外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酒作为一种交际用品,除了有沟通感情的作用外,其实更有展示主人个人情趣的意味。也就是说,在大多交际用酒的场合,这样一种莫名其妙的豪气给人的感觉并不良好。而即便有一定消费群体,但这个群体究竟能不能养活一个品牌呢?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