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业,都是企业


      佛戒杀生,似乎以杀生为业的屠户最不该成佛。然而,佛的核心乃是一种心性,一旦悟出,就不在计较从前。就象本来是个文盲,通过学习拿到了博士文凭,大家再对他以前在文化上闹的笑话进行讽刺就无聊了。不过,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参禅悟佛却因人而异。有的渐悟,有的顿悟,有的一辈子也成不了佛。一个屠户真的有佛缘,说不定什么时刻突然醒悟,扔下屠刀,便成正果,佛祖是不会计较前嫌的。

      儒家思想里对“道”的追求,其实也带有修炼的味道,经过长期领会、实践,终于会对“道”有深刻的认识。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不是说闻道就不得活,而是说临死达到了一定人生境界的人也是高层次的,很有成正果的意思。

      道家本来是追求清净无为的,其实与儒家的“道”有相通之处,都是追求对大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并用来指导人生,两家都主张所有作为都要顺乎自然天道。但成为道教后的道家,追求的东西就比较虚幻了,甚至把精力投入到炼丹以求长生,其实已经违背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而是为了某个目的不惜违背自然,强行改变自己的寿命,反而走向道家的反面。

      中国人喜欢向前看,儒家、道家,包括被成为封建迷信的信仰等,其实都是在关注未来,甚至下辈子的幸福生活,在这个震慑下,天天都不敢办坏事。佛教在中国盛行千百年,其实和佛教也有这个特点关系密切;而西方的基督教,讲究原罪,讲究忏悔,讲究感恩,其实都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反思,内心关注的是过去。在对过去的深刻反省后,就不会为非作歹,以免给自己更多要忏悔的事情。一个向前看,一个向后看,其实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一心向善、与人为善。

      天下宗教,不仅殊途同归,甚至在外在形式上也可以找到相似之处。佛家讲打坐,道家也讲入静,基督教在忏悔的时候一如向佛,甚至民间装神弄鬼者也往往使用这一套。在俗人看来,各个宗教尽管教有别,信仰各异,但在本质上却无太大不同。这一点,就像企业一样,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分出许多企业类别来,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无论什么企业,都是企业。

      常言道:“任何真理都是废话。”任何企业都是企业,这句话就是真理。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往往成为很多人需要用很长时间来“悟”的“道”。企业自身的特点固然重要,行业特点也不客小视,但就企业管理而言,越是高层管理越需要关注企业共性的东西。比如,在进行生产管理的时候,酒企业和香烟企业要求的技术自然是不同的,这是特点。但在企业选择人的时候,除了技术层面外,无论什么企业都要考虑和考察人的品质。对人的品质的要求,我想,酒企业和香烟企业并没有多少区别。比如,在处理“迟到”这件事情上,酒企业未必能够显示出作为酒企业的处理特点来,大概不会让迟到者喝罚酒吧?

      其实,当酒企业认识到自己首先也是企业的时候,就会放弃一些钻牛角尖似的对特色管理的追求,而回到企业管理的本质上来。这时候会发现,其实我们没有任何必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这些有关企业命脉的管理硬性地加上“酒味”。

      但凡“道”的东西,都是通用的,除非你只追求“术”。酒企业的销售工作,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酒企业自身的特点,但也仅仅限于销售的“术”的方面,而销售的“道”,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样的。任何企业,都是企业;任何销售,都是销售;任何管理,都是管理……当我们在这一点上突然醒悟,真有境界大开之感!

     马千里(maqli),著名管理专家、学者。深圳马千里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咨询师,主攻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对接及管理咨询、营销策划服务。擅长以"中国道理"解决中国企业问题,在《商界》、《销售与市场》、《商业评论》、《财经界》、《管理学家》、《中国经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著名报刊发表相关文章300多篇,为《华夏酒报》等报刊专栏作家。出版《论语的管理智慧》、《论语企业家读本》等管理学著作及《论语新裁》、《当论语遭遇于丹》等学术著作。

 
QQ:53901439
办公室电话:0755-83113221   0755-83500805
助理手机:1351062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