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的挽歌


  ,音go(阴入),象形+会意字。《仓颉拾遗》:,秋后农话也,从爻从口,歌屋切。
  《仓颉拾遗》释“”为“秋后农话”,是正确的,只是说字形“从爻从口”,未免有点勉强。盖“”上并非“爻”,而是两个×,在甲骨文中,它表示秋收过后,农民在田间将一捆捆稻草扎成×形晒干,以作燃料之用。下面之“口”,则表说话之意。
  ,英语为gossip,闲聊之意,原指农民在秋收过后,有了闲工夫,于田间地头天南地北地闲侃,后来泛指一切闲聊,如东北“唠嗑”,北京“扯淡”,广州“倾闲偈”。它可组成“歌”一词,专指民间流传的歌谣,这种歌谣,最早也是农民在劳作间歇舒缓筋骨、放松心情时所唱,口口相传,遂成史上最早流行歌曲。
  歌能够流传,自然就承载起传递信息、揭露真相、讽刺时政的工具。最早的歌,可上溯至《诗经》,其“国风”,便是商周歌的集大成者,如最有名的《魏风·硕鼠》。还有另一首《豳风·七月》,表面上看是劳动妇女叙述四季生活的民歌,实则包含着对当政者横征暴敛的控诉。特别是最后一节,农民在辛苦劳作之后,还得“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捧上两杯酒,杀了两只羊,来到公堂上,高举牛角杯:敬祝伟大领袖万寿无疆!)简直就是万灵的预言嘛 讽刺 
  除了《诗经》,《左传》也记录了春秋时期的数十首歌,一般以“舆人诵之曰”为标志。所谓“舆人诵之”,就是“老百姓都这么唱”的意思。
  资讯不发达的时代,“宣传基本靠口”,歌以传播速度快及其“海量信息”,使被批评者感到害怕。于是,秦始皇刚统一六国,便着手钳制舆论,焚书坑儒禁歌。据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载,秦时的法律,“偶语”或“腹诽”都可以判处死刑——别说歌了,心里头想想都不行,“百代都行秦政制”,两千年后,文革时期,还真有人因为内心对伟大领袖有意见而“被自杀”的。
  不过,像所有的专制暴政一样,别看他们掌权时如何的横暴,最终被人民所推翻,则是历史的必然。秦再怎么禁歌,民间也有不怕死者,将歌矛头直指嬴政,并且咒他早死。比如这一首歌:“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关于“张吾弓射东墙”,民间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兽欲尚得不到满足,“乃发孔子墓”,不料,竟在孔墓之东墙上发现此歌。此事虽是传说,不过,嬴政最后在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不得好死,却是不争的事实。
  遮蔽信息,歌便成了专制者的挽歌,任何时代皆然。

 

  (本专栏所造单字及出处、典故等纯属虚构,切勿当真。)